本报记者 徐松兰/文 韩 墨/图
深圳“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大征集”活动自3月3日启动以来,收到了大量来自深圳市民的捐赠。4月11日上午,深圳博物馆特别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为这些文物的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
在这些捐赠中,一位上海收藏家赵善荣捐赠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实物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而在一番采访后记者才发现,赵善荣曾经书写过中国股市的神话,他与杨百万等人并称中国民间“四大股神”,而他的股票收藏经历也颇具传奇。
从百万富翁到一贫如洗
从1988年以5000元踏入股市,到1992年获益500万元,赵善荣曾被称为中国股市的神话。作为最早到股市上吃螃蟹的人,赵善荣也被股市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累累伤痕。
赵善荣说:“那时的认购证像发财本一样。几百倍的收益,3000元钱可以涨到50多万元,好的能100多万元。”赵善荣就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
在赵善荣炒股的那个营业部,当时有18个人在特设的大户室,享受着五星级酒店的客户待遇。赵善荣和杨百万都是其中之一,他们不光用自己的钱炒股,营业部还透支了上千万元的资金给他们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还替周围的亲戚朋友操作。他绝没有想到,有一天股市会翻脸不认人。
1992年5月,上证指数在近1500点时开始一路狂跌,不到半年时间跌到300多点,赵善荣在这次股灾中不但血本无归,还几乎赔上一条命:“我的保证金被打穿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就如同晴天霹雳。”清盘结算的时候,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赵善荣心脏病突发,紧急抢救之后才捡回一条命。赵善荣说:“我知道自己已经从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一个贫民都不如的人。”
从杨百万手里收藏到第一张股票
在大起大落间,赵善荣蓦然发现股票除了是赚钱的工具外,背后的文化及历史意义更为珍贵,“1992年,中国股市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无纸化,我忽然意识到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断代的文物,绝版的史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
赵善荣收藏的第一张股票是1992年从杨百万手中收购的淄博基金:“杨百万听说我在收藏纸质股票后,就主动将一张淄博基金让给了我。”不过赵善荣的收藏经历却并不都是如此顺利,为了收藏到更多的股票,赵善荣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当时纸质股票都在证券登记公司或者上市公司进行托管,在实现无纸化后,很多公司就将这些股票当垃圾处理掉了,有些送到造纸厂化浆重新利用”。1999年,赵善荣偶然得知西安的大雁塔股票已经被送进了西安造纸厂,赵善荣立马飞赴西安与厂方联系,对方告知赵善荣股票已经进了化浆池。赵善荣原本想出钱让工人下去打捞,可是充满腐蚀性化学液体的化浆池让工人也望而却步,心急如焚的赵善荣立马又租了一套潜水服,二话不说自己穿上潜水服就跳进了化浆池。一个多小时后,十几张品相完好的大雁塔股票被赵善荣打捞了出来。
因为赵善荣的执着,他被圈内人称为“股痴”,也正因为他的痴迷,才有了今天他捐赠给深圳博物馆弥足珍贵的号称“西安三珍”的大雁塔、铜车马、壶口瀑布等华夏历史图案股票。
卖了房子收藏股票
赵善荣收藏股票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曾经错过了一次收藏中国解放后第一套人民币的机会,“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以几千块钱的价格要卖给我一套完整的第一套人民币,当时我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就拒绝了,现在这套人民币的价格已涨到了150万”。
最初,投资也确实是赵善荣收藏股票的原因之一,为此他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善荣得知一藏家手中有套深圳‘老十股’,他开价十万,我当时手头没那么多钱,跟他足足磨了三年时间,最后我还是卖掉了一套房子将这套股票买了回来”。
“从1872年中国第一张正式的股份公司股票‘轮船招商局’股票发行至1992年,中国股票有纸化实物发行经历了130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上市公司股票是中国实物股票发行历史中的最后一批实物股票,也是中国经济、金融、证券发展历史中极其珍贵的遗产与文物。”现在赵善荣已经完全没有了投资的念头,如何能将这些股票更好地保存下来才是他收藏的重心。他成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馆,无论从收藏规模还是藏品的珍惜程度上都堪称国内第一。
此次对深圳博物馆的捐赠,赵善荣一共无偿捐赠了包含股票、认购证、交易卡、交款收据四大类560余件票证,其中不乏“深圳老十股”、“西安三珍”、“津门十股”、“海南法人股”、“上海老八股”等股票收藏界中的珍品,而这仅仅是赵善荣的第一批捐赠,随后他将赴美国、英国等地举办股票展,展览过后他还将捐赠第二批股票。
“这些股票见证和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股票发行与上市、证券市场成功发展的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却没有国家级的机构对此进行收藏和研究,我希望我的捐赠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赵善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