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聚焦
国家统计局: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处于稳定区间 国家统计局28日公布了今年2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106.7点,处于稳定区间。
此前三个月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依次是:106.7点、104.0点、104.0点。自2002年11月开始,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绝大部分月份略高于100点,总体处于稳定区间,个别月份趋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今年2月份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处于绿灯状态,即稳定区间。
2月份,进出口总额处于黄灯状态,即偏热区间。这已经是进出口总额连续四个月处于偏热区间。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1993年各月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在140点上下,处于过热区间;1999年前8个月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在60点上下,处于过冷期间。
统计显示,从2003年开始,经济连续四年保持10%或略高于10%的增长,并呈加速之势。(新华网)
银行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判断趋好
银行业景气指数已连续7个季度攀升,并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6%。
昨天,央行发布的一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银行家们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此外,银行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判断趋好,对经济“偏热”担忧继续缓和。但贷款需求景气指数继续处于高位,固定资产类贷款需求出现大幅反弹,新增贷款压力依然较大。
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家判断经济运行“偏热”的比例继去年四季度后继续回落,对经济“偏热”的担忧较上季又有缓和。同时,本季银行家信心指数在上季反弹的基础上继续走高,至本季达到60.6%。在对下季预测时,63%的银行家认为经济运行将趋于“正常”,34.7%的预期仍持续“偏热”。
此外,本季反映银行业总体经营情况的银行业景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6%,连续第7个季度攀升。调查发现,银行业景气高企的主要表现是银行业务需求增长旺盛,资产质量向好,资金来源增长平稳,财务状况良好,银行业运营健康平稳。
由于调查是在最近的一次加息之前进行的,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为:“银行家对利率水平上升有所预期,但不认为货币政策因此趋紧”。调查显示,68%的银行家认为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适度,而他们对于下季货币政策感受指数有望延续本季的情况。
本季贷款需求景气指数继续处于高位,本季达到67.9%,高于上季度1.3%,仅次于2004年第1季度68.9%的历史最高水平。各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均较上季大幅提高,其中制造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最高。企业贷款的主要用途仍以经营周转为主,同时固定资产类贷款需求也出现大幅反弹。
个人消费贷款需求呈现旺盛增长的势头,其中个人购车贷款需求增长十分强劲,个人购房贷款需求在不同地区呈现较大差异,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上海证券报)
九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
中国人民银行28日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近九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
央行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季度认为收入提高的居民占比,在去年4季度上升2.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明显上升8.7个百分点,达6年来的最高。
调查显示,收入提高的季节性因素比较明显,但今年居民对收入增加的感受尤为强烈,其同比增幅跃升8.7个百分点,创调查以来同比最大增幅。主要原因是最低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和公务员工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明显增加了居民收入。
调查表明,一季度城镇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5.9%,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8个和6.7个百分点,有近九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低收入阶层对物价上涨更为敏感,满意程度明显低于高收入阶层,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调查,城镇居民对2007年二季度收入预期季节性高位回落,但总体保持乐观态度。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25.1%,比上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但为调查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有44.3%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上升,尽管此比例比上季度回落6.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却提高15.6个百分点。(新华社)
投资股票基金意愿创历史新高 三成储户认为提款购买股票基金最合算
股市的财富效应激发了居民的投资热情,购买股票或基金的意愿创出历史新高,认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达30.3%,比上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2007年第1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刷新历史记录,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股票”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此次调查由央行2月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00份。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但持这种看法的居民比例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本季更是降至59.4%,为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央行有关人士分析指出,这种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民认为存款利率偏低。有58.4%的居民认为当前存款利率“偏低”,比上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二是股市的财富效应,使储蓄存款向股市迁移。
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反映较为强烈,低收入阶层对物价上涨更为敏感;未来物价预期高位徘徊。1季度城镇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5.9%,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8和6.7个百分点,有近九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有44.3%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上升,尽管此比例比上季度回落6.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却提高15.6个百分点。(中国证券报)
居民投资股市意愿创新高 基金资产破纪录
股市的财富效应,再次引来了大量居民转移储蓄存款的意愿。
央行昨日公布的《2007年第1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我国居民投资基金和股票意愿已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调查显示,尽管居民拥有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但持这种看法的居民比例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本季更降至59.4%,为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央行经调查认为,股市的财富效应导致储蓄存款向股市迁移,是造成居民储蓄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股票”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基金”上涨速度更加快。其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同时,刷新了1999年开展问卷调查以来的历史纪录。
有超过30.3%的居民认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这一比例比上季度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央行调查发现,自2006年8月存贷款利率上调后,虽然调查中反映存款利率偏低的居民占比一路下行,从62.7%、61.2%降至55.2%,但本季首次出现反弹,有58.4%的居民认为当前存款利率“偏低”,比上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居民认为存款利率偏低,也被认为是造成储蓄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
调查问卷显示,今年1季度认为收入提高的居民占比达到6年来的最高。但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反应较为强烈,购房意愿总体回落。(上海证券报)
日均十万散户涌入市场
来自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27”大跌以来,在一个月当中有240万个人投资者蜂拥入市,平均每个交易日约有十万新增开户数。据一线的券商营业部人士观察,这些新入市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意识比较差,喜欢到处打听消息,炒作垃圾股和绩差股,风险教育还需加强。
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27”大跌以来,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基本以每日10万户的速度增加。在近一个月内,沪深两市最少的开户数是3月7日为8万户,最高的开户数为3月27日,在这一天竟有17万新增开户数。与此同时,基金新增开户数在本月也有150万户,创历史新高。
这位资深券商营业部分析师介绍说,新入市的散户资金量一般比较小,操作频繁,风险意识较差。“资金量一般在5-6万左右,也有一些拿着一两千就杀进来的。”资金量小是新进散户的一个特征,但这些小资金却并不安分,喜欢追逐绩差股和垃圾股。“喜欢到处打听消息,来回倒,不停地折腾,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往往是涨了就买跌了就卖,不亏才怪。”对于这些小散户的操作模式,这位分析师表示了忧虑。
在记者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刘姐,我们办公室所在大厦的清洁工,月收入不过千元,在购买基金受挫的情况下,最近投入了1万元由朋友开始代为买卖股票,相当于一年的收入,但在一周之内已经跌去了15%。“都是别人在代我买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买ST中鼎。公告?什么公告?我看不懂。”刘姐茫然地告诉记者。一位朋友还告诉记者,他在打开他妈妈的账户后,愕然地发现这位“英雄母亲”,基本上是谁涨停买谁,在妈妈的眼里,短期涨停的还会继续涨停。“前天在涨停板价格买入了海南高速,昨日被套。”
但无论散户如何心存美好的财富愿望,风险还是不因人而改变。对于许多刚入市散户偏爱的绩差股,平安证券的李先明表示:“绩差股的风险积累越来越大了,短线资金撤退的迹象在加重。随着大盘冲上3100多点,整个市场面临很大的估值压力,短线炒作的风险无疑在加大,尤其不看好4月后的行情。”(上海证券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