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央行再次加息
证券时报记者周荣祥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表示,加息早在预料之中,考虑到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负利率存在,年内很可能还会再度加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此次加息完全没有出乎意料,原因在于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已经显示当前经济偏热和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货币政策功能来说,为降低货币流动性并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就不难理解此次加息的出台时机。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认为,经济增长偏热的趋势目前已经比较明确。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资金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息是目前最好的调控工具。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成本,遏制投资,可以稳定居民储蓄,对遏制通货膨胀产生一定作用,因此此次加息可以预期。
对于此次加息的政策效果,左小蕾称,一次很难调整到位,要看累积效果。她说,尽管央行此次加息幅度和以往保持一致,但可以看出频率在加快,在累积效应下,加息势必会对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产生作用,通过提高资金价格来加大企业投资成本,从根本上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现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则称,当前的经济过热其实是个金融结构的问题,即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失调问题。依托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直接引发了投资过热,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以私人预算硬约束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与此同时,这轮CPI的上涨并不是由货币政策引起的,而是由猪肉等食品供求关系不平衡所拉动引起的。因此此次加息并不具有针对性。
对于未来的政策取向,李慧勇称,从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分类指数来看,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开始上涨,这表明物价上涨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金融指标看,6月份M1增长率再次回到20%的平台上也意味着后续通货膨胀压力仍在继续上升。因此,央行今年至少还会再加息一次以改变当前负利率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则表示,虽然最新的数据全面上升,但仍在可控制范围内。因此,用一种力度过大的政策去调整是不合理的。未来是不是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还要看经济具体的运行情况。如果经济没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趋势,那么这种小幅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还将持续。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 |||
|
|
单位:% | |
|
调整前利率 |
调整后利率 |
调整幅度 |
一、城乡居民和单位存款 |
|
|
|
(一)活期存款 |
0.72 |
0.81 |
0.09 |
(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
|
|
|
三个月 |
2.07 |
2.34 |
0.27 |
半 年 |
2.61 |
2.88 |
0.27 |
一 年 |
3.06 |
3.33 |
0.27 |
二 年 |
3.69 |
3.96 |
0.27 |
三 年 |
4.41 |
4.68 |
0.27 |
五 年 |
4.95 |
5.22 |
0.27 |
二、各项贷款 |
|
|
|
六个月 |
5.85 |
6.03 |
0.18 |
一 年 |
6.57 |
6.84 |
0.27 |
一至三年 |
6.75 |
7.02 |
0.27 |
三至五年 |
6.93 |
7.20 |
0.27 |
五年以上 |
7.20 |
7.38 |
0.18 |
三、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
|
|
|
五年以下(含五年) |
4.41 |
4.50 |
0.09 |
五年以上 |
4.86 |
4.95 |
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