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蒋介石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日期:2007-07-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大概是在1916年,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经费,派朱执信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设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证券、花纱、金银、杂粮、皮毛等,资金总额定为当时国币500万元。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北洋政府"心有余悸。经办人不知交易所为何物,只好托称任何人都应当以法为据,法无此物,则难批复,千方百计加以阻止。因此,对孙中山的呈文没有批准。这件事情也就搁置下来,孙中山先生也没有再继续争取。这时,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的蒋介石却对商道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尽管此时他只是张静江等人的一个小伙计,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经营才能。张静江是蒋介石在投机经营上的带路人。此人姓张,名人杰,字静江,有过传奇式经历:他在20岁时,便患骨痛症,致使双腿行走不便。不过,他却有一颗精明的商业头脑。他居然在巴黎开办通运公司,赚了大钱。1905年冬,他回国后重返巴黎时,正好与孙中山同船,他仰慕孙中山,前去拜望,并表示可以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他告诉孙中山联络暗号,并说以ABCDE为序,倘电报中写A,即资助1万元,B为2万元,C为3万元,D为4万元,E为5万元,孙中山听罢,将信将疑。两年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时,同盟会本部经费匮乏,无计可施,想起了船上逅的那位奇怪的张静江,便按联络密码往巴黎发电报,电文仅仅一个字,即"C"。几天后,果真,从巴黎电汇来3万法郎,使孙中山吃了一惊从此,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陷于困顿之际,便向巴黎求援,张静江有求必应。不久,张静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了孙中山的密友。过了一年半载,蒋介石等人因为经济非常拮据,在张静江的启发下,决定利用孙中山呈文的思路,着手办理交易所。为此,进一步与日本某政党所介绍的企业代表协商,初步形成了关于开办交易所的具体办法。

  首先,蒋介石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叫"协进社"的秘密社团,由之出面具体进行组织谋划工作;其次是聘请江浙财阀虞洽卿、赵家艺等人为该组织社员,以扩大力量;最后又由虞洽卿等再和当时上海工商界中知名人士温宗尧、闻兰亭等共任发起人,草具文书,提出申请,并递交给北京的农商部,申请创设"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在蒋介石、虞洽卿等人积极筹备之时,此事被南通商界巨擘张謇所探悉。他马上通电反对,使得这些筹办者感到颇为惊诧。其实,这是有原委的,对于其中的"道",张謇要比蒋介石等人内行得多。听到虞洽卿、蒋介石等人要创办交易所的事情后,张謇感到很是吃惊。办证券交易所在当时中国商界是很超前的事情,土生土长的中国商人很少能有此创意,但他却是例外。不仅早有此意,而且正在着手擘划,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自然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事情。张謇非常清楚,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他由此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是他知道各西方国家的交易所均采用一区一所制,"北洋政府"若准许蒋、虞等首先创办交易所,别人就不能在同一区域内再办。他的理由有二:"一是交易所既是一区一所,就不能多种经营,做了证券就不能再做物品;如单营物品,则做了棉花就不能再做纱布;二是交易所不能依靠外资作股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虞洽卿、蒋介石等人虽有上海各业领袖和总商会的支持,但农商部也碍于张謇的反对,很难批准他们的申请。在他们与张謇闹得不可开交之时,精明的日商已于1919年在上海日领事馆注册,在上海租界三马路开办了"取引所"(即交易所)。蒋介石、虞洽卿 便以抵制取引所为借口,电请农商部迅速批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在上海,蒋介石等人也秘密展开活动,试图先发制人。在他们的游说下,沪海道尹某只好打了一个密电给北京:如果虞洽卿申请创办交易所一案如再不批准,他们将在租界内先行交易,如地方官厅予以封闭,反会使日商取得专利。这时的北京政权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曹锟、吴佩孚不愿日本人以任何方式介入中国事务。于是,中国以股票为龙头的第一家综合交易所被批准。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2月1日宣告成立,理事长为虞洽卿,常务理事为郭外峰、闻兰亭、赵林士、盛丕华、沈润挹、周佩箴等六人,理事十七人,监察人为周骏彦等。交易物品原定七种,为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但当时并没有全部上市。一般交易所的买卖是由经纪人经手代办的。经纪人在交易所中缴足相当的保证金,在市场代理客商买卖货物,以取得相应的佣金。

  蒋介石、陈果夫、戴季陶等人成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人,牌号是"恒泰号"。恒泰号只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机构之一,由于财力有限,他们不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东,而是该交易所经纪机构恒泰号的股东。股东中的"蒋伟记"就是蒋介石的代号。在合同上各股东都在自己的名下盖章,只有蒋介石没有盖章,仅在"蒋伟记"名下签了"中正"的名字。蒋介石在其中占了四股。他的4000元股本,是由张静江替他代交,让他捞回一把,以免他经常做伸手将军来借钱。此点有蒋给张的信为证:"日来闲居无事,常以弄墨自娱,愧无进步,不能当大雅一睐。七日教言,领悉一是。代认恒泰股份,请为签字。"投机舞台搭好了,蒋介石等人自然干起了在交易所的市场上"抢帽子"的投机游戏,结伙联群、操纵市场。由于交易所设在商贾云集的上海,又是中国第一家,因此,一时成为投机者的乐园,起初交易营业额很好。交易所股票称为本所股,也加入证券市场买卖。开始时每股价格在30元左右,到1920年春季已飙升至每股50多元;等到《物品交易所条例》颁布后,本所股市价已到80元,至年终时每股涨到120元。这时每股所欠缴的股款3/4即37.5元,已全部缴清,交易所已实收资本500万元。蒋介石等人初尝甜头,乐不思蜀。后来,交易所的一些人认为股票价格已达到饱和点,不能再有所发展了。于是,一场分裂势不可免,很多交易所创办者纷纷撤资,调整投资方向。正当交易所的主要人物要见好就收时,蒋介石、戴季陶、张静江等人仍然以为他们有实力,手头握有每股120元市价的4万股股票,因而继续买卖该交易所股票。

     1921年初,交易所股每股市价已由120元抬高至160元,到年终时竟涨到每股200多元,真如脱缰之马,横冲直撞。蒋介石不禁喜不胜收,暗笑出走者不识时务。

  交易所原来订有120余条的营业细则,规定卖主或买主应缴各种证据金,以便防止卖主到期不交货和买主到期不缴款,规定极为严格。但这时蒋介石等人不仅不缴证据金,反而强迫常务理事郭外峰、闻兰亭等收受空头支票,充作现金。这时,现货与期货的差价越来越大,差金大出极多,导致会计上的现金大量支出。蒋介石等人开始感觉到恐慌。 原来,人们眼见得交易所得利既快又多,于是,搞交易所的人接踵而起,到1921年夏秋时达到顶峰。物极必反,交易所数量越来越多,光怪陆离,问题百出,已完全失去了"平准市价"的作用,终于酿成1921年的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纷纷倒闭。上海交易所也不例外,拖延到1922年2月,就被宣告"死刑",大量股票一旦变为废纸,交易所的大富翁骤然变为穷光蛋,蒋介石自然难逃厄运。

    结束语: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蒋介石给人留下很多聊天的话题,从他涉足交易所和从事经纪人业务,也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毅力,眼光和精明,至于最后的结局,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丰富了其人生阅历。

            本文由赵善荣先生整理编辑



阅读:
录入: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为中国股票文化节叫好! 作者:独乐不如众乐
下一篇:沈阳股藏市场一周综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