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秋拍过后进入冬季? 大萧条下的艺术品市场

[日期:2008-10-21]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 [字体: ]
 

    匹配影视剧:《一声叹息》

    解读

    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稳中求进,但于其他今年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当代艺术品市场遭遇寒流

    9月17日,纽约苏富比那场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绝唱”的不堪表现已经让人们开始怀疑亚洲、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颓势已经渐显,212件作品上拍,成交率仅有65%。而在刚刚落槌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当代艺术品市场熊市的临近。

    虽然在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夜场成交价的前三名依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其中张晓刚早期油画作品《血缘:大家庭一号》以2306万港币成交,蔡国强2003年作品《天空中的鹰、眼睛和人们——人》(八屏作)拍了1746万港币,王沂东的《闹房No.2——吉祥烟》以及刘野的油画《无题》均以1298万港币成交。但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巨头的发力并没有带动整个当代艺术品行情的走高,整场拍卖会的47件拍品成交率仅为59.6%。

    回顾2008年初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中国当代艺术一线艺术家的作品集体遇挫以及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疲软,再想想如今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人们不禁会问,当代艺术品市场真的遭遇了寒流?

    针对于此,匡时拍卖公司的总经理董国强认为:当代艺术品市场中更多的还是投机者,而它的运作模式也完全是资本运作的市场模式,就好像和股票的行情一样,炒作者获利后就会退出,这样必然会有人被套住,也必然会有下滑的走势。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能被炒到一个怎样的价格,这些作品也没法只用美术史的眼光去评判。一旦有人从中获利以后,这样的榜样就会产生很广泛的影响,就像去年基金的火爆一样。然而只要是有资本进入的市场,对于资本而言,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盈利,这是唯一目的,他们并不需要对美术史和市场负责。

    与传统艺术品相比,很多购买当代艺术品的人把它更多地看成了是一种像投资股票一样可以短线操作的投资或投机手段。而现在的全球金融风暴如果说会对当代艺术品的走势产生影响的话,也只不过是压在牛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它自身早就需要这种调整。

    看来,对于收藏者而言,如果想进入当代艺术这个行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如果只是想拿它当成一种投资,那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个行业所存在的巨大风险性。而今年秋拍市场也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熊市,在这样的熊市面前,留给那些将投资艺术品市场与投资股市相同对待的投资者们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匹配影视剧:《十面埋伏》

    解读

    暗炒、虚高、急进,如今充满泡沫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在收藏者看来简直是十面埋伏。

  当代艺术品市场危机四伏

    当代艺术的泡沫论由来已久,早在一年前著名美术评论家高名潞就曾认为,当前80%的当代艺术品,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很多滥炒出来的价钱,不过是搭建在沙滩上的大厦——迟早是要倒塌的。

    高名潞的这一预言不无道理,在西方,当代艺术在二战之后就逐渐走向成熟了,但作品上大型拍卖会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中间有50年的沉淀期。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刚刚自海外火起来,国内就立即上拍卖会,是不是太快了些?现在的当代艺术界风潮现象严重,比如方力钧、王广义等艺术家火起来之后,不少人就觉得那个风格的画能火,就模仿他们的作品;刘小东火了之后,又去模仿刘小东。岂不知当代艺术也是要反映生活的,没有生活感受,如何能有好的作品?

    其实缺乏学术基础的中国当代艺术会产生巨大泡沫是一个必然结果。欧美的当代艺术收藏都是建立在大量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比如安迪·沃霍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美国研究他的著作有几十本,内容非常丰富,收藏家可以清晰地知道安迪·沃霍在美术界的学术地位和作品的特点,买起来比较放心。

    而与之相比,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就显得功利得多。张晓刚近两年蹿红,但是我国的艺术理论界有谁静下心来研究过张晓刚呢?方力钧已经红了很多年了,目前也只见过一两本画册出版,没有过任何深入研究其作品的文字著作。缺乏学术界的理论支持,收藏者无法真正断定当代艺术的收藏方向,只能跟着价格的风向标游走。很容易以高昂的价格买进价值不高的艺术品为投机巨头们买单。但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研究渐渐深入之后,很多早年被炒红、价钱被炒高的艺术品,将渐渐露出本来面目,被收藏界淘汰。而苏富比秋拍的结果似乎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已经处于破裂的边缘。

    当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东南亚各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也在挤压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份额,就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米斯尼亚迪的一幅大型油画作品《对不起英雄,我忘记了》出人意料地以482万港元成交,几乎是拍前估价的10倍,发展速度让人惊叹。

    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前进之路充满了埋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次贷危机搅动了艺术市场 新藏品吸引新买家
下一篇:中国邮政报:文化就是集邮发展的利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