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集邮者发现北京的大宗邮资标签“变脸”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宗标签的签面文字字体改变,特别是“惟一码”字体与过去完全不同,邮戳戳号也采用了新的编号;二是这种“变脸”不是某几个邮局发生改变,而是所有邮局统一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获得的相关资料,以及新式大宗标签的收集,对此次《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的升级换代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1“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软件系统的发展
①单机版系统软件1998年,为了规范大宗邮件的收寄,加强邮政资费的管理,有效的解决资费“跑、冒、滴、漏”问题;贯彻国家邮政局确定取消“邮资已付”邮政日戳,推广使用邮资机的政策;以及改变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在北京邮政管理局的组织下,北京市邮政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了第1代“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该系统的软件为单机版软件,采用邮资机式的数据管理。具有自动完成邮件称重、计算资费、制作邮资标签,处理大宗邮件;并可分类统计、记帐、打印报表等邮政业务管理,以及大宗用户相关信息的管理等功能。打印出的大宗邮资标签具有谁一性、安全性、保密性和可辨性。1998年11月,开始在北京东四邮局试用,12月通过技术鉴定,建国门国际邮局也加入试用。1999年6月,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在北京邮区推广使用。
②局域网络版系统软件2000年,北京市邮研所在第1代“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局域网内的两层C/S结构和Oracle数据库,将单机版系统软件升级为第2代的局域网络版系统软件,在局域内实现制签机、邮资机的集中管理,多信息统一存储,资费统一结算,信息统计与查询等,有效地提高了该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和管理功能。并于2000年3月起,陆续取代第1代单初版系统软件的“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在各邮局投入使用。
③广域网络版系统软件2006年,北京市邮研所又研制开发了第3代“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这是在局域网络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广域网络版的系统软件。2006年8月,首先在新组建的西区大宗邮件处理中心投入试用,11月又扩展到阜成门、学院路,水礁子和方庄邮局的营业窗口试运行。同年12月28日,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发出通知,决定各邮局的“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调整个别邮局停止或启用该系统。次日,分别召开专门会议作出布署,下发新的系统设备和软件,要求各相关邮局立即启用新系统,并最迟于12月31日停用和封存旧系统。
广域网络版系统是一个“邮资制签机联网集中管理系统”。该系统依托邮政综合网的平台,采用三层C/S/S,B/S/S体系结构,同时具备了邮资机和网络邮资的特征;并与国家局邮资机管理系统、量收系统、电子化支局系统紧密集成;采用多种手段对邮资进行监管和稽核,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邮资制签机大集中、多信息、全稽核功能。因此,使用全新的广域网络版系统软件后,不仅在各项功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或完善,更便于维护与监管,而且打印出的大宗邮资标签也更加规范化,主要表现在标签签面的字体、字号、以及邮戳戳号等统一,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2.“大宗邮件称重制签系统”硬件配置的变化
该系统投入使用后,一套系统的硬件基本配置是:由微机电脑、彩色显示器、针式打印机各一台,以及1至4台电子秤与制签机等组成。在初期,系统选用的制签机主要是美国产的O-VATION 2型制签机和UB 301型高速制签机,少数是我国台湾产的CLEVER 243型制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