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市场竞争露出端倪 "大拍"与"小拍"并驾齐驱

[日期:2008-11-0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字体: ]

2008年11月07日 11:44:08  来源:北京日报

    从1996年开始,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激烈竞争已露出端倪。北京拍卖公司的春秋两季“大拍”形成固定模式,每月举行的“小拍”也纷纷上马。

    北京翰海在1996年春季拍卖中,一幅明代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手卷以880万元被故宫竞得收藏。说起来有意思,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直流传民间,“十年动乱”中被送交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文革”后退还民间。故宫“养”出了感情,这件作品一被拍卖就被故宫志在必得拿下,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的中国书画专场中,傅抱石的《丽人行》大手卷创造了1078万元的近现代中国书画的最高拍卖成交价。《丽人行》是傅抱石的代表作,该卷以杜甫诗《丽人行》为题材,是傅抱石在1944年竭尽心血的创作。图中描绘了杨贵妃率众男女,缓缓前行,漫步长安水边的出行盛景。

    中国嘉德在秋季还首开了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拍卖的先河。这是自从1995年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成功高价拍卖之后,引起社会对新中国艺术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估,形成了收藏“红色经典”艺术品的热潮。

    北京翰海1996年秋拍中推出的古玉专场,成为秋季拍卖会的亮点,369件拍品,成交304件。第735号拍品红山文化“玉龙形钩”,以253万元成交,创古玉拍卖最高价。一枚清中期“田黄雕九龙平钮章”成交于154万元,创下当时田黄拍卖的国际最高价。

    1996年12月14日,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秋季拍卖中对68组88件江西景德镇设计、制作的“毛主席用瓷”进行了拍卖,总成交价870万元,平均每组瓷器12.8万元,创下了当代瓷器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此举为瓷器收藏开了先河,也由此确立了“当代官窑”的概念。

    自1996年起,北京城内的小型艺术品拍卖会陡然升温。原来是中国嘉德一家独秀,每月第一个周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小拍”之后,太平洋、北京荣宝、中商盛佳、北京翰海、北京市拍卖市场等公司纷纷上马了“小拍”。拍卖会排满了北京每个月的四个周末,槌音此起彼伏。“小拍”的频繁出现,对一年两季的春秋“大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收藏家、投资家云集京城,为日后北京成为艺术品的交易和拍卖中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季涛)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升值容易变现难” 贺岁藏品更应注重于“藏”
下一篇:小善:记者节考问记者的“公平心”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