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会昌开元背“福”字钱(叶伟奇)

[日期:2009-02-23] 来源:钱币报  作者:叶伟奇 [字体: ]
新闻来源:钱币报 作者:叶伟奇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09年2月,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三面环山,境内山岭耸峙,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封闭性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福建与中原、江淮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福建早期经济开发滞后,商品交换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很少使用货币,更未铸造货币。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存世实物,福建铸钱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福州铸造的“开元通宝”背“福”字钱,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铸币。

“开元通宝”钱很多人都以为是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风流天子李隆基有个“开元”年号,并且创造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为世人所熟知。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开元通宝”钱是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始铸的,它以“宝”字作为钱文,为后世铸钱所仿效,因此唐代以后铸行的钱币多称“××通宝”、“××重宝”或“××元宝”之类。终唐一代均以铸造使用“开元通宝”钱为主,高祖以后各帝都铸造有开元钱。

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为应付浩大的军政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并缓解延续六七十年之久的货币紧缩危机,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熔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至今已发现会昌开元背文字有“昌”、“京”、“洛”、“越”、“福”、“广”、“宣”、“桂”、“润”、“平”、“永”等23种。其中,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乃福州观察使李元宗于福建道治所福州所铸,“福”字纪州名,从此揭开了福建货币铸造史的序幕。

会昌开元背“福”字钱是以销毁铜像、钟磬等所得到的铜材铸造的。唐武宗灭佛,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时天下四十余道,共废灭寺庙4600多所。福建道所属福州、泉州、建州、漳州、汀州五州各保留一座开元寺并僧十人或五人外,其余寺院淘汰殆尽,僧尼皆令还俗,其中仅福州一地就废毁寺院七十余所。会昌开元背“福”字钱面文对读,文字欠端正,与唐初开元相比,钱型略小,直径22.8-23.4毫米,穿宽7毫米,廓厚1.6-1.8毫米,重3-4.5克。铸造大多粗糙不精,钱背不规范,“福”字有在钱背穿上、穿下、穿右多种,常有错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福建历史上缺乏铸钱经验,铸钱管理制度又不够严格而造成的。笔者收藏有一枚会昌开元背“福”字钱,背穿上有一大“福”字,但因铸造过程发生错位、移范,“福”字被切去上半部分,殊为可惜(如图)。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甲子唐武宗病卒。三天后,唐宣宗即位,“尽黜会昌之政”,下令用毁佛像所铸之钱复铸佛像,会昌开元钱停止铸造。会昌开元背“福”字钱铸造时间短暂,自始铸至罢铸大约仅8个月,铸造数量少,加之福建民间多信佛,宣宗即位后纷纷乐捐铜钱铸佛,因而会昌开元背“福”字钱销毁较为彻底,遗留传世不多,尤其背穿下“福”、穿右“福”两种,迄今极为罕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台“中华邮政”:两岸通汇将于2月26日正式启动
下一篇:邮币卡爆局的内外因分析(柯岩)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