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贵金属收藏品认清四大"忽悠"

[日期:2009-03-18] 来源:中国黄金资讯网  作者: [字体: ]
新闻来源:中国黄金资讯网 作者:
近年来,贵金属产品的销售较为火爆,各类广告铺天盖地,部分宣传内容还有一些误导成分。作为收藏或者礼品的需求,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类贵金属收藏品,必须擦亮眼睛以免上当。

  本报讯在购买贵金属产品以前,最要紧的是明白自己的购买目的,而不能受广告的诱惑,购买的目的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家庭理财需要,购买部分实物黄金产品以对冲股票、基金等投资项目的风险;2、收藏的需要;3、送礼的需求。

  如果是第一种目的,近年发行的熊猫普制金币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其次是标准金条。纪念性金条由于升水较多,更大程度上是满足收藏的需要。而作为收藏或者礼品的需求,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类贵金属收藏品,更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这样几种手法欺瞒收藏投资者:

  一、虚构事实抬高产品身价。比如说某某产品即将断货,罗列一些名人的名字并且与此类产品生硬挂钩,诱惑投资者购买。

  二、偷换概念混淆产品实质。比如,将贵金属纪念章冒充贵金属纪念币,实际上纪念章和纪念币有着本质的区别,价值也相差甚远。纪念币拥有法定货币身份,币面铸有面额、国名、铸造时间和配套的附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签名的鉴定证书,这些都是纪念章所不具备的。

  三、虚假表示产品升值前景。广告多以“走俏、轰动、火爆”等不实之词形容产品销售情况,宣称“收藏前景无限、(价值)短期内必将一路飙涨”等内容,毫无依据地承诺或判断产品升值前景,但是却避而不谈付出昂贵价格购买产品的风险。事实上,真正紧俏的收藏品是不会也不用大力做广告推销的,想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奥运纪念钞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四、使用他人名义涉嫌违法或侵权。有些广告中有多处违禁使用“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邮政总局”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义,还有多处涉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单位或组织的名义,也未经同意或授权,并且表述内容与事实不尽相符,存在误导的嫌疑。

  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产品时要避免经济损失,应该了解一些贵金属产品的基本知识,比如,要投资和收藏金银币者,就需要了解贵金属纪念币的相关知识,增强对贵金属纪念币真伪的辨别能力,又比如为家庭理财需要而购买部分实物黄金产品者,就应该搞清楚金首饰并不适合投资,等等。而在商家的选择上,也要选择有品牌的商家,以防上当受骗,从而确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时隔10年 世界珍罕邮品亮相嘉德"邮展专拍"(图)
下一篇:洛阳石化团委:举办集邮讲座 认知分寸天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