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肃
如今,一说起投资理财,许多人就会想起股票与楼市,其实老百姓更早的投资记忆应该是邮票,上世纪“全民买邮”的盛况仍历历在目,当时中国人没有股市,在那个尚无电子邮件、手机等先进通讯工具的时代,邮票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通讯联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由于仅方寸大小的邮票同时也具备艺术品的精致,又被人当作理财、投资的保值品。
1988年、1991年、1997年邮市大好之后,邮票收藏虽然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少咸宜,但对现代人的理财理念而言,却有着拾遗补缺的意味,并越来越呈现专业化与高端化的趋势。
这种现象,好像是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的一个生动案例:收藏邮票所代表的差异化的投资理念,不仅不是明日黄花,反而成为细分市场的宠儿。
■王晓强 供图
一年两百多元 整年邮票一网打尽
邮票收藏的特点就是投资少、门槛低,许多人都会留下从信封上撕下好看的邮票保存的记忆——不过,这可算不得上邮票收藏,即使你很认真地将它夹到字典或邮票册里也不行,充其量,只能算是邮件破坏的行为。
集邮最常见途径,是通过邮政局购买年度邮集,订购一整年的邮票并不贵,目前只需要两百多元钱,但可以毫无遗漏地把该年度的邮票“一网打尽”,而不必要费心去一一搜集。
由于邮票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存在的事物,因此,也可以通过向这些国家的邮政部门,或者通过一些中介机构预订每年度的新邮品。保证能够将市面上每年度的新邮票全部纳入囊中,虽然数量比较大,但总价并不太贵,一般的集邮爱好者都可以承受。宁可错买一千,不可错过一枚,本就是入门级集邮爱好者的收藏理念。
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电子邮件诞生之后,在短短的十年间,使邮票的发行量直线下降,上世纪末,每年中国每套邮票的平均发行量约两三千万枚左右,目前已经“跳水”到一两千万枚左右。何况, 2005年国家采取“毁邮控量”健康发展集邮文化的政策,有不少人将之视为邮市回暖的信号。
不过,如果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每年批量印刷的邮票并不能马上升值,真正想要通过邮票进行投资,那还得通过邮票交换或拍卖的形式获得珍贵邮票。
网络为集邮爱好者们搜集邮票,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很多邮票是一套好几枚,为了使整套邮票“圆满”,很多人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有了网络,一切都不用太费煞苦心,网上四处可见的专业集邮论坛里,可以随时找到自己心仪的邮票。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把自己手中的邮票,以合适的价位卖出——当然,这个价位肯定会比你买进的时候高,一进一出之间,邮票的升值特色尽显。
王晓强说,邮票收藏虽然入门门槛低,但若想晋级,通过多种渠道捕捉邮币信息,充实藏品非常必要。因此,与集邮组织进行广泛接触,广交朋友,以便了解信息,熟悉行情,从而有利于邮票的顺利买入和卖出。
邮票“再创作” 培养“绩优股”
所有的艺术收藏,都应该混搭着兴趣爱好与投资升值的双重目的。王晓强说,如果单纯是为了投资,那就去买股票吧——哦,不,股票也会跌,还是去买彩票吧,只要你有好运气。
邮票是微型百科全书,要涉足这一领域的投资,首先要对其本身及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对于邮票的各种分类、各种号码及专业术语要明白,能鉴别真假邮票,会认定邮票品相;同时,还要熟知许多邮票的发行年代与历史渊源,了解著名邮票目录,等等。因此,订份集邮刊物是必要的。
许多人收藏邮票,是将其兴趣爱好融入其中,比如茶山镇的梁湛彬,他搜集了一大批足球邮票,并把邮票进行分门别类。重新排列成足球运动中的“技术分解”,按突破、射门等动作重新排列,而石龙镇的周达强,也按照举重运动的器材、方式重新编辑了一套《举重》系列的邮集,并获省邮展银奖。
“通过这种邮票的再创作,对邮票的认识会更深,这样子,才能发现一些绩优股,才能在未来获得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在石碣镇当教师的徐胜,也是位资深邮迷,他强调了学习鉴赏是邮票收藏的入门课程。
人人都想搜购珍稀邮票,但珍稀邮票往往价值昂贵,较难寻找,不妨选择专题集邮方向。邮票品种繁多,难以收齐所有,而专题集邮将成为今后投资的热点。“专题集邮”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同一主题的邮票,集全某个专题,或某个系列。而当该系列完成时,将会产生化学反应,价值会成倍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