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集邮网 馬 驎 梁耀华
一、对评选活动的回顾
我国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发端于1980年《集邮》杂志复刊后举办的“建国30年最佳邮票评选”。其初衷在于提高集邮者对邮票的鉴赏水平,促进邮票设计与印制水平提高,密切邮票发行部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推动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开展。此次活动共回收选票5.7万张,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根据广大集邮者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集邮》编辑部决定自次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最佳邮票评选活动。
从1981年到2001年,“佳邮评选”共举办了21届。主办单位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十余家;参与人数由几万人增加到几十万,高峰时达百万之众;颁奖活动由主要在北京举办发展到由大江南北十多个城市纷纷承办。这项活动与电影“百花奖”和体育“十佳明星”评选活动一道,并称为我国三大群众性评选活动,长期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从评选奖项的变化来看,“佳邮评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4年为第一阶段,属尝试阶段,其特点在于简便易行,将邮票的选题、设计和纪念、特种邮票分开评选。1985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属生长阶段,其特点在于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改变评选方法,一般不再区分选题、设计,也不区分纪念、特种邮票,综合评出3到4套“佳邮”,同时增设专家评选项目。这一阶段的变化较多,但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佳不分顺序到要求分顺序,再到不分顺序评出一套“最佳”和两套“优秀”,其中优秀邮票又回到以往区分纪特的办法上。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属成熟阶段,其特点是沿用1991年以后形成的固定模式,即,不分顺序评出一套“最佳”和两套“优秀”邮票,并从1994年起优秀邮票也不再区分纪特;同时正式设立专家奖和印刷奖。
回顾这21届“佳邮评选”,有些重要事项值得一提并引起我们的反思。1981年首度评佳是最简明的一次评选,其评选纪念张是唯一采用单色雕刻版印刷的纪念张,也最受人们欢迎和追捧。回收有效选票最少的一年是1981年,约为12万张;最多的一年是1998年,达145.5万余张。选中票数最少的是1985年的9441张(这也意味着当年的加字选中纪念张最少而珍贵);最多的是1998年的127.6万张。中选率最低的是1985年,不到3%;最高的是2001年,达到95%。承办颁奖活动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有8次;其次是广州,2次,广州也是在北京以外最先举办颁奖活动的外省城市。评选纪念张采用生肖图案,与生肖邮票同步,均由“猴”开始,发行了两轮。第一轮选择不同著名画家或邮票设计家的作品,风格各异。其中从1983年开始增印发奖大会纪念张,起初是用评选纪念张加字,从1984年后专印(1985年仍采用评选张加字);1984年及1987至1990年还增印了外文版的评选纪念张,除84年为英、日文两种,其余年份均为英文一种;1985年加印了数量极少的选中纪念张,惹得群众訾议四起。第二轮统一由装饰画大师韩美林设计,风格一致,分评选纪念张和发奖纪念张两种。1992年第一轮“佳邮评选”结束,颁奖特别节目在央视第44期《综艺大观》中演出,达到以往历次颁奖活动的高潮。从1995年哈尔滨开始,颁奖活动的规模和排场越来越大,纪念邮品的档次和价码越来越高,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颁奖接力棒成了烫手的山芋,以至目前难以为继。
二、 对评出“佳邮”的分析
在过去21年“佳邮评选”中,由群众投票选出的最佳邮票和优秀邮票总共有67套,其中纪念邮票24套,特种邮票41套,普通邮票2套。
从中选邮票的题材看,以文学艺术、人物、动植物和风景名胜类选题最叫座,分别为11套、11套、9套和14套,合计45套,占中选邮票总数的67%。
从中选邮票的设计看,设计者的因素举足轻重。在老一辈邮票设计家中,以邵柏林、刘硕仁、卢天骄、李印清的作品当选为多;后起之秀则以王虎鸣、阎炳武、杨文清、李德福等的作品稍胜一筹;在非专业的邮票设计师中,曾孝濂的作品中选稍多。
从中选邮票的印制方式看,以色彩明快、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的影写版邮票居多;好的影雕套印邮票更受欢迎,但可惜这类邮票原本不多。
从群众投票趋向看,在历年“佳邮”评选的前期,基本上由参评者按照个人审美观点和欣赏习惯自由评选,评出的 “佳邮”比较符合群众意愿;中期则逐渐被有组织的评选活动所左右,“佳邮”评选实质上已丧失个性色彩而成为集体行为;近期更有违评佳的初衷,人们完全是“跟风”投票,已基本失去了评选的意义。个别地方甚至采取有组织、大规模定向投票的办法,导致1994年以后的中选率居高不下,一般都在70%以上,去年几乎为100%。究其原因,此期主要有两方面的“驱动力”在主导群众投票,一是投票人意在获得评选纪念张;二是承办颁奖活动的城市大量拉选票,意在以本地题材邮票开发邮品,宣传家乡,促进营销,扩大收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大体归纳出影响群众投票趋向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受邮票题材与其设计水平导向的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选题最受好评。在评选“佳邮”时,人们重视选题因素甚至常超过其设计因素。
其次,是受政治导向的影响,重大政治性题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如,“计划生育”、“领袖人物”、“党的会议”、“港澳回归”等邮票都曾当选“最佳”。
第三,是受颁奖地域导向的影响,近年来与颁奖城市所在省份有关的邮票常被人们关注。如,1997年的“黄山”、1998年的“何香凝作品”、1999年的“庐山和金刚山”。
第四,是受市场导向的影响,曾几何时,某套邮票的市场表现居然也成为人们评佳的一个考虑因素。如,“小鲤鱼跳龙门”被选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其小本票高开于市场的光。
三、对继续办好“佳邮评选”的思考
综上所述,最佳邮票评选实质上是由群众发起又在群众推动下持续发展的一项集邮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佳邮评选”的根本思路只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突出这项活动的群众性与文化性特点,并注意加强对群众评选的正确引导。基于这一思路,笔者提出几点想法,供有关方面和广大集邮人士参考。
一是应广泛、深入地宣传佳邮评选的目的和意义,回归举办此项活动的初衷。每年初应对上一年度发行的所有邮票进行一次全面和客观地介绍,让群众自发参评和自主投票。
二是举办颁奖活动的规模要适度,重在效果,不能片面地一味强调所谓“国家水平”而超越实际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大则大,当小则小。第44期《综艺大观》颁奖节目,论规模并不大,但取得的效果却最好。
三是要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利用“佳邮评选”的品牌效应和广泛影响,吸引企业出资赞助颁奖活动,减轻主办方和承办地财政上的困难,以避免对纪念邮品的过度开发和对群众投票趋向的有意引导。
四是应改变目前颁奖活动过于官方化的模式,增加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广大集邮者的参与面。在颁奖节目中,应格外突出“佳邮”设计者、获奖者的形象和位置,而不是突出领导和其他一些明星。
五是应重视开展佳邮评论。对中选佳邮,应邀请设计者和相关学者撰文谈创作感想与赏析心得;组织集邮者写作评议文章,分析它好在哪里,还有那些不足,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六是应继续将普通邮票纳入评选范围。最近一次最佳普票评选举行于1992年,相隔已10年,其间曾发行“民居”、“长城”、“中国鸟”、“环保”等几套普票,建议明后年再度评选一次最佳普票。
七是为弱化群众投票趋向的影响,较全面地评出“最佳”,应在一个大跨度时期,适当安排一些单项、专项评选,如评选最佳生肖邮票、最佳小版邮票、最佳中外联发邮票以及最佳选题和最佳设计等。偶尔改变一下固定程式,也能活跃评选气氛,激发群众的参评热情。可考虑2004年,即在标志第二轮评选结束的第24届佳评中安排此项内容。
八是鉴于评选纪念张深受群众喜爱,设计上应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为宜。即应改变长期由一个人设计的模式,按照第一轮的做法,邀请多位艺术家每人设计一种,并采用多色影雕版精印,使其成为风格不同、手法各异、防伪性强的艺术精品。(本文为作者在4月13日“武汉集邮月谈”上的发言,由梁耀华整理并经作者校阅。)
我国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发端于1980年《集邮》杂志复刊后举办的“建国30年最佳邮票评选”。其初衷在于提高集邮者对邮票的鉴赏水平,促进邮票设计与印制水平提高,密切邮票发行部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推动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开展。此次活动共回收选票5.7万张,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根据广大集邮者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集邮》编辑部决定自次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最佳邮票评选活动。
从1981年到2001年,“佳邮评选”共举办了21届。主办单位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十余家;参与人数由几万人增加到几十万,高峰时达百万之众;颁奖活动由主要在北京举办发展到由大江南北十多个城市纷纷承办。这项活动与电影“百花奖”和体育“十佳明星”评选活动一道,并称为我国三大群众性评选活动,长期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从评选奖项的变化来看,“佳邮评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4年为第一阶段,属尝试阶段,其特点在于简便易行,将邮票的选题、设计和纪念、特种邮票分开评选。1985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属生长阶段,其特点在于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改变评选方法,一般不再区分选题、设计,也不区分纪念、特种邮票,综合评出3到4套“佳邮”,同时增设专家评选项目。这一阶段的变化较多,但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佳不分顺序到要求分顺序,再到不分顺序评出一套“最佳”和两套“优秀”,其中优秀邮票又回到以往区分纪特的办法上。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属成熟阶段,其特点是沿用1991年以后形成的固定模式,即,不分顺序评出一套“最佳”和两套“优秀”邮票,并从1994年起优秀邮票也不再区分纪特;同时正式设立专家奖和印刷奖。
回顾这21届“佳邮评选”,有些重要事项值得一提并引起我们的反思。1981年首度评佳是最简明的一次评选,其评选纪念张是唯一采用单色雕刻版印刷的纪念张,也最受人们欢迎和追捧。回收有效选票最少的一年是1981年,约为12万张;最多的一年是1998年,达145.5万余张。选中票数最少的是1985年的9441张(这也意味着当年的加字选中纪念张最少而珍贵);最多的是1998年的127.6万张。中选率最低的是1985年,不到3%;最高的是2001年,达到95%。承办颁奖活动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有8次;其次是广州,2次,广州也是在北京以外最先举办颁奖活动的外省城市。评选纪念张采用生肖图案,与生肖邮票同步,均由“猴”开始,发行了两轮。第一轮选择不同著名画家或邮票设计家的作品,风格各异。其中从1983年开始增印发奖大会纪念张,起初是用评选纪念张加字,从1984年后专印(1985年仍采用评选张加字);1984年及1987至1990年还增印了外文版的评选纪念张,除84年为英、日文两种,其余年份均为英文一种;1985年加印了数量极少的选中纪念张,惹得群众訾议四起。第二轮统一由装饰画大师韩美林设计,风格一致,分评选纪念张和发奖纪念张两种。1992年第一轮“佳邮评选”结束,颁奖特别节目在央视第44期《综艺大观》中演出,达到以往历次颁奖活动的高潮。从1995年哈尔滨开始,颁奖活动的规模和排场越来越大,纪念邮品的档次和价码越来越高,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颁奖接力棒成了烫手的山芋,以至目前难以为继。
二、 对评出“佳邮”的分析
在过去21年“佳邮评选”中,由群众投票选出的最佳邮票和优秀邮票总共有67套,其中纪念邮票24套,特种邮票41套,普通邮票2套。
从中选邮票的题材看,以文学艺术、人物、动植物和风景名胜类选题最叫座,分别为11套、11套、9套和14套,合计45套,占中选邮票总数的67%。
从中选邮票的设计看,设计者的因素举足轻重。在老一辈邮票设计家中,以邵柏林、刘硕仁、卢天骄、李印清的作品当选为多;后起之秀则以王虎鸣、阎炳武、杨文清、李德福等的作品稍胜一筹;在非专业的邮票设计师中,曾孝濂的作品中选稍多。
从中选邮票的印制方式看,以色彩明快、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的影写版邮票居多;好的影雕套印邮票更受欢迎,但可惜这类邮票原本不多。
从群众投票趋向看,在历年“佳邮”评选的前期,基本上由参评者按照个人审美观点和欣赏习惯自由评选,评出的 “佳邮”比较符合群众意愿;中期则逐渐被有组织的评选活动所左右,“佳邮”评选实质上已丧失个性色彩而成为集体行为;近期更有违评佳的初衷,人们完全是“跟风”投票,已基本失去了评选的意义。个别地方甚至采取有组织、大规模定向投票的办法,导致1994年以后的中选率居高不下,一般都在70%以上,去年几乎为100%。究其原因,此期主要有两方面的“驱动力”在主导群众投票,一是投票人意在获得评选纪念张;二是承办颁奖活动的城市大量拉选票,意在以本地题材邮票开发邮品,宣传家乡,促进营销,扩大收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大体归纳出影响群众投票趋向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受邮票题材与其设计水平导向的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选题最受好评。在评选“佳邮”时,人们重视选题因素甚至常超过其设计因素。
其次,是受政治导向的影响,重大政治性题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如,“计划生育”、“领袖人物”、“党的会议”、“港澳回归”等邮票都曾当选“最佳”。
第三,是受颁奖地域导向的影响,近年来与颁奖城市所在省份有关的邮票常被人们关注。如,1997年的“黄山”、1998年的“何香凝作品”、1999年的“庐山和金刚山”。
第四,是受市场导向的影响,曾几何时,某套邮票的市场表现居然也成为人们评佳的一个考虑因素。如,“小鲤鱼跳龙门”被选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其小本票高开于市场的光。
三、对继续办好“佳邮评选”的思考
综上所述,最佳邮票评选实质上是由群众发起又在群众推动下持续发展的一项集邮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佳邮评选”的根本思路只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突出这项活动的群众性与文化性特点,并注意加强对群众评选的正确引导。基于这一思路,笔者提出几点想法,供有关方面和广大集邮人士参考。
一是应广泛、深入地宣传佳邮评选的目的和意义,回归举办此项活动的初衷。每年初应对上一年度发行的所有邮票进行一次全面和客观地介绍,让群众自发参评和自主投票。
二是举办颁奖活动的规模要适度,重在效果,不能片面地一味强调所谓“国家水平”而超越实际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大则大,当小则小。第44期《综艺大观》颁奖节目,论规模并不大,但取得的效果却最好。
三是要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利用“佳邮评选”的品牌效应和广泛影响,吸引企业出资赞助颁奖活动,减轻主办方和承办地财政上的困难,以避免对纪念邮品的过度开发和对群众投票趋向的有意引导。
四是应改变目前颁奖活动过于官方化的模式,增加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广大集邮者的参与面。在颁奖节目中,应格外突出“佳邮”设计者、获奖者的形象和位置,而不是突出领导和其他一些明星。
五是应重视开展佳邮评论。对中选佳邮,应邀请设计者和相关学者撰文谈创作感想与赏析心得;组织集邮者写作评议文章,分析它好在哪里,还有那些不足,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六是应继续将普通邮票纳入评选范围。最近一次最佳普票评选举行于1992年,相隔已10年,其间曾发行“民居”、“长城”、“中国鸟”、“环保”等几套普票,建议明后年再度评选一次最佳普票。
七是为弱化群众投票趋向的影响,较全面地评出“最佳”,应在一个大跨度时期,适当安排一些单项、专项评选,如评选最佳生肖邮票、最佳小版邮票、最佳中外联发邮票以及最佳选题和最佳设计等。偶尔改变一下固定程式,也能活跃评选气氛,激发群众的参评热情。可考虑2004年,即在标志第二轮评选结束的第24届佳评中安排此项内容。
八是鉴于评选纪念张深受群众喜爱,设计上应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为宜。即应改变长期由一个人设计的模式,按照第一轮的做法,邀请多位艺术家每人设计一种,并采用多色影雕版精印,使其成为风格不同、手法各异、防伪性强的艺术精品。(本文为作者在4月13日“武汉集邮月谈”上的发言,由梁耀华整理并经作者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