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网站在“国家邮政局公告栏”贴出[2007]6号公告,《关于发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特种邮票的通知》,不但增发了邮票1套1枚,而且增发了小版张(版式二),证实了网上流传的增发消息。随着春天的来临,新邮似乎也像雨后春笋般地频频增发。此前,2月10日增发了《绵竹木版年画》绢质小版张;此后还将增发《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邮票;量少邮票一套(据说是无齿邮票);《重庆建设成就》(暂定名)等等。
增发新邮肯定是有理由的,有的是为了设置奖品,有的是为了庆贺重大事件的发生,但是如此频频增发,似乎不太正常。幸运封2006年11月1日出售,其决策的形成自然早于此日期,应该在出售前就可以确定奖品,不至于列入增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也是早已确定的事,完全可以列入发行计划,如果正式挂牌日期难以确定,可以在计划中注明发行日期待定。至于话剧百年、佳邮评选和重庆直辖十周年之类的事件也有不发行邮票的先例,如果架不住各方的游说被迫发行,这类事件自然不属于突发事件,也完全可以进入计划。看来新邮频频增发难免有计划不周之嫌。
新邮频频增发,邮政公司自然高兴,特别是量少邮品,更是快速聚集资金的良方。事件发生地也高兴,他们除可以把庆贺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外,还能靠发售邮品大赚一笔。但是集邮者就不高兴了,他们不但要多支出购买新邮的钱,而且眼见那些量少邮票飞黄腾达,自己却无缘获得,他们得遭受精神和钱财双重折磨。可见,新邮频频增发没有考虑到集邮者的利益。温总理在人大答记者问时强调:“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面对温总理的讲话,我们的有关部门该作何感想呢?!
邮界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广大集邮者的根本利益,掌握邮资票品“生杀大权”者过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效益。就拿现今最热门的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2007)》来说,这册定价高达86元的目录,尽管增加了不少内容,但仍然存在大量经不起推敲的资料,如改革开放以来的邮票发行量,大都是“不实之数”。有关部门已经承诺尽快公告全部销毁清单,但至今迟迟不见踪影。为什么不等待销毁清单公告后再编辑发行,或有关部门尽快抢在目录发行之前公告,而偏偏按部就班地编辑出版发行了。这样花86元钱买来的目录,一但历次销毁清单公告,是否又该另购一册有着完整数据的目录了呢?如果我们充分考虑了广大集邮者的利益,就可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