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集邮 一不留神成了邮贩子 蔡云兵

[日期:2007-04-12] 来源:  作者: [字体: ]

周庆明出生于1963年,他对集邮的爱好始于1983年。“以前在淮阴上学,经常寄信,看到信封上贴着花花绿绿的邮票,感觉蛮好玩的,就有意收集了一些。等到放假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一边回味收到朋友寄来问候时的喜悦,一边看着方寸邮票上展示的世界,竟不知不觉开始集邮了。”

  ■集邮成了生活负担

  回到宿迁后,周庆明走上三尺讲台,在闲暇之余仍没有放弃集邮的爱好。“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买邮票的。”周庆明说,“在学校的时候没有钱,只能收集别人用过的信销票,等到工作以后,认为有了固定收入,就能在集邮上多投入一些,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从1983年到1991年,周庆明因为买邮票的开销太大而被家人责怪,这些“花纸头”在带给他精神上的满足感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负担。“已经养成的习惯,怎么能说改就改掉?”在矛盾中徘徊的周庆明苦苦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当他准备向家人妥协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

  ■一不留神成了邮贩子

  1991年的一个星期天,周庆明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到宿迁邮市逛,“当时电信局专门为集邮爱好者批了块地方,就是现在的区府广场南面,每到星期天的时候,很多集邮爱好者都会到那里去买邮票,或者用手里多余的邮票和别人换,我平时也就在那里买邮票。”

    看到两名邮商的摊子前挤满了人,周庆明想,我也有很多邮票,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点来卖呢?剩下的钱还可以再买自己没有的邮票。

  开始的时候,周庆明只是想以邮养邮,没想到正好赶上邮票市场全面上涨的大行情,邮票的价格直线上升,他在买进卖出邮票的时候,竟有了可观收入。“我上班一个月才拿80多元的工资,利用星期天卖邮票竟赚了100多元,能赚到钱,自然也有心劲干。”周庆明鼓足了干劲,每到休息的时候,就跑到徐州、淮阴、南京等地进邮票,成了个跑四方的邮贩子。“当时家里负担重,不想跑也要出去啊!更何况邮票只占用休息的时间,对工作没有影响。”

  ■六年积累一桶金

  1991年的下半年,我国南方发生水灾,国家邮政局为了募捐救灾资金,发行了《万众一心》赈灾附加值邮票,而这套邮票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众多邮商的眼睛。

  “当时为了买到这套邮票,我跑到扬州、蚌埠、兴化等地,花高价买进来,还要配册子和其他不值钱的散票,等回来后,价格越涨越高,最后除去路费等成本,赚了500多元。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个小数了。”

  随着月坛邮市的关闭,全国邮票价格走入6年低谷,很多邮商都纷纷关门转行,集邮爱好者的人数也日渐减少。但周庆明却从低谷中发现商机,积累了集邮带来的第一桶金。

  1994年的时候,他带着家人到连云港游玩,经过灌云邮市的时候,凑巧碰到一人在卖邮册,而当地的邮商竟没有人敢接手。周庆明看了一下后,虽说心底没有太大的把握,但还是按照那人提出的价格,用400元钱买了下来。等回宿迁的时候,经过新沂邮市,又下车去转,顺手把邮册卖了,还赚了1000多元。这样一来,他把目标盯住了新沂。每个星期天他都要到新沂邮市去,靠市场差价赚钱。1997年,邮市再次升温,他在区府广场北面租下房子,交给妻子看管,自己空闲的时候去照应一下,不久又搬到花鸟市场,将自己的小店命名为中华邮币卡。

  ■邮币卡全面出击

  1997年的邮市行情结束后,周庆明看到邮票的利润越来越少,便增加了古
钱币纪念币电话卡经营。“虽然邮票行情差,但看得准就能有钱赚。”通过邮票生意,他结识了不少收藏爱好者,而从他们收藏的多样性中,也拓展了周庆明的经营范围。

  2001年的时候,周庆明以60元的价格收到一枚光绪元宝,不少人看过后都摇头说他上当了,谁知拿到外地市场上,一转手卖了1500多元。“出手还是早了,现在这枚元宝价格在5000多元。”去年,周庆明的小店为他赚了4万多元,他说:“钱不是很多,但毕竟够一家人生活了,而且自己有了资金,也可以买那些原先自己喜欢却没有能力买的藏品,这也算是我的理财方式吧。”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邮票的艺术性与价值 刘延河
下一篇:邮市的“官方操纵”的新例证 昌 明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