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不要轻易“拒绝新邮” 张健初

[日期:2007-04-18] 来源:集邮报  作者: [字体: ]

关于“拒绝新邮”,笔者也曾提过多次,最早是在1995年,距今已有一个生肖轮回了。严格地说,当时提“拒绝新邮”,并不是拒绝新邮本身,而是拒绝当时管理层推行的“天量大扩容”的新邮政策。    

        1992年开始,编年邮票问世,当年发行量最大的套票《青山石雕》,达到4958.7万,最低的《中日邦交》也有2556.7万,刷新了新中国邮票发行的天量记录。1993年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当年的《癸酉鸡》25062.5万,单枚套票《八届人大》19406.75万,套票中的《围棋》,也有5656.25万之多。1994年虽有所下降,但小型张仍维持在3000万的水平。1992-1994三年新邮扩容,大得盲目,大得无序,既贬低了邮票的欣赏价值,又破坏了集邮者的参与欲望。在这种背景下,“拒绝新邮”,是集邮大众发自内心的愤怒呼唤。这也是“拒绝新邮”的初衷。    

      进入21世纪后,市场虽然也多次提及“拒绝新邮”,但与1995年相比,言辞远不如当年激烈,口气也不及当年强硬。细究原因,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政策变了,同是邮票,此“新”非彼“新”,因而同是“拒绝新邮”,自然应者寥寥,很少有跟风者。相反,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包括投资大众,对近些年的新邮,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越。    

      从收藏角度看,集邮者以“集”为乐,这个“集”,有积累,有增补,有扩大之意。“集”之乐,就在于邮品的不断丰富之中。如果“拒绝新邮”,虽然可以将新邮预订可能出现的亏损减少到最小程度,但同样也失去了其中增知、怡情、养智的乐趣。两者相比,后者的不利因素更多一些。集邮者对新邮的期盼久来有之。当年新邮发行,早早就有集邮者守候在集邮公司营业大厅之外寄发首日实寄封,这是集邮者乐此不疲的活动之一。更有甚者,不远百里,还专门赶到邮票原地去寄发。年年的新邮选题,也是集邮者百说不厌的话题。2007新邮中,“京剧艺术”的后续,“名家画作”的新品,“古代书法”的顺延,都是集邮者翘首期盼的。“拒绝新邮”,拒绝的不单单是“邮”本身,自然连这些快乐也一起被“拒”之门外。真让集邮者放下,也不是件不容易的事。    

       从投资角度看,现在的新邮,也实在让我们无法拒绝。近些年,管理层加大了治理邮市环境的措施,包括销毁邮票库存,减少邮票发行量,合理调整邮票面值,精选邮票选题,等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国家名片的形象。市场里,“新邮预订”也不再是“亏损”的代名词。以2006年新邮为例,全年31套邮票(包括小型张)的价格,已经上行至150元以上,与仅仅百元出头的面值相比,涨幅接近50%以上。虽然2006新邮打折面仍然不小,部分品种的打折幅度也很高,但总体看,由于小版品种(版式二)的涨幅过大,单套票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两者相抵,2006年的年票,还是翻成了鲜艳的红色。尤其《和谐铁路》、《长征70年》等几款小型张,市价都在面值之上。新邮预订的增值效应,也大大鼓励了集邮者的信心,2007年的新邮预订数字,较之上年,就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当然,从市场角度,“拒绝新邮”有它的道理。但这里的“新”,更大程度上,是市场运行方式。浮动资金过度介入新邮,追涨杀跌,大起大落,参与者敬而远之。但这都属于非理性的炒作行为,与新邮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因反感这种投机现象去“拒绝新邮”,同样也是非理智的行为。

集邮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福娃”捧热奥运收藏
下一篇:设计师细谈拜祖大典邮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