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坚持跑步,在占地68公顷的公园里,在古木掩映下的曲折小径,按自已的节奏跑步。虽然与友戏言“跑累了可以随时停下来;不想跑可以抄近路”,其实更重要的是节奏不受别人影响。过去,也曾在通往景区的公路上跑过,但总控制不好节奏:要么看到前边有人,好胜心使然,自然而然加速;要么与人同跑,不自觉地进入别人的节奏,速度被无形拉快;每次跑完,感觉特别疲劳,久之,想到在公路上晨跑,竟然畏缩了。
静心思之,失去节奏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提高了速度。以往速度可能较慢,效率可能较低,但在先进者的拉动下,在未超过自身极限的前提下,成绩迅速提高。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进入快节奏成绩才会有提高。武林中人“拳打南山斑斓虎,脚踢北海混江龙”,就是在失去自身节奏的同时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当今的体育界也非常认可此理,无论田径、球类、棋类、冰雪、水上都是如此,只有在高手的引领下,才可能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只有高手们分别交替领跑,才可能提高战绩。另外一种可能是耗疲了心血。本来自身赢弱或者根本没有相应的体质、潜能,却在战斗中超越极限,盲目跟进,结果“小马拉大车”,“发动机”寿命缩短。有的伤了力,给身体留下了顽疾,有的甚至丧命疆场,徒留遗憾。气球升空到达极限自然被大气压爆,就是这个道理;有些球类运动员在场上一阵狂奔后猝死也属此种。
科学规律适合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任一领域,邮票市场上的现象也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
20余年的邮市运行规律揭示,不同的邮品都按照不同的节奏下行上攻。1997年以前的邮市中,小型张的运动节奏非常快,邮票的节奏比较稳健,邮资封片的节奏较慢;新中国邮票中年代越早的运动节奏越稳健,而新发行的邮票则像一个刚刚学步的婴儿,逐渐企稳。1997年后10年间的邮市,所有的邮品都如犟牛拉套,节奏根本不受人控制;部分邮品在炒新中节奏迅猛,但总是颤颤微微给人以应风而倒脆弱不堪的印象;更多邮品则像一个醉汉,前冲后顿,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甚至烂醉一团,不省人事。2006年以来,庚申猴、梅兰芳等一批老而弥坚的实力派控制了市场的节奏,如登山运动员一样,目标直指下一个高度,虽然有时也会回调休息,但其坚持前进的运行趋势,向人展示了活力无限的生机;以缩量邮资片、2003年小版为代表的新生代也展示了青春的朝气,以蓬勃向上的个性魅力,张扬着少年的热情与奔放,把自身的节奏弹打得鼓点强劲,铿锵有力,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无论哪个时期,更多的邮品还是选择了“跟风”。失去自身的节奏,前述的两种可能都在邮市中成为客观现实。
提高了速度的的确有之:比如当前邮市,随着“二炮”、千手观音、帆船、沈阳园艺、美术、物理、亚洲政党、抗英、五项原则、经济宣言、亚洲会议等缩量片市价上升节奏加快,邮资片板块纵深向上发展,早期邮资片也纷纷加快了上升节奏。再比如:随着庚申猴、梅兰芳等绩优品种的一路上行,JT系列邮票全部迎风长个,没有稍息,没有立定,走出了10年来最令人欢心的大踏步,在其影响下,纪、特、文、编号邮票正步跨越一个新台阶,编年邮票跑步进入新时代,奥运和生肖系列错步冲锋。
小版张、邮资片、不干胶、绢质版交替领跑,整个提高了各类邮品上行的速度,把沉寂10余年的一滩“死水”变成了汹涌澎湃的“咆啸海洋”,把沉睡10余年的惺忪巨狮唤醒并让它发出了山摇地颤的震天怒吼。试想,如果没有庚申猴、梅兰芳、缩量邮资片、2003年小版的快节奏,如果所有邮品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顺”,坚持自我,不为所动,那可能会有邮市的兴旺吗?百万邮人所期盼的邮市“热”会涨潮吗?如此的失去节奏很为多数邮人所喜见。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亏,耗疲了心血的有没有?笔者想到这个问题头脑都发木。可以肯定地说:以前有,现在也许没有,但将来一定会有且可能还会数量很大! 说“以前有”是历史事实,经历过近20年集邮洗礼的集邮者都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十年动乱结束,集邮活动恢复,邮品交易活跃,1983年举办的全国集邮展览一下子刺激了集邮活动。集邮队伍不断扩大,各种邮品供不应求,特别是1980年后的6年时间里,本来应该是万米长跑甚至应该是马拉松,但小型张却领军冲上了800米的跑道,各类邮品晕头转向地进入了冲刺的节奏。在小型张的暴热下,邮电部“命令”熊猫小型张超越极限上市“参战”,结果一下子伤了力,得了久治难愈的“痨病”,到后来,熊猫小型张根本不能接触市场的空气,一接触市场的空气就出气不畅,难受十分,只好在暗处睡觉。再比如1991年,随着集邮队伍的进一步扩大,邮政出台允许个体户经营邮票的政策,对邮票发行扩量后又缩量以增长邮政收入,整个社会环境改善,邮市又突然加快了节奏,爆发了新中国邮市史上的第二轮大行情。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邮票市场就像《王二小放羊》中的鬼子们,不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节奏,甚至像得了“失心疯”一般,心急火燎地尖着脑袋就向专门为他们预备的“口袋”里钻去,结果社会舆论绊了行情一个跟头,邮电部《承德避署山庄》邮票出面,收缩并扎紧了“袋口”,一波火爆行情宣告结束。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1997年,钱币和磁卡拉响了发令枪栓,整个邮票市场冲动地失却了自身运动的节奏,结果在整个队伍违背市场规律不合理运动之后,失去了动力一下子疲软下来,导致了十年顽疾久洽不愈。三次高潮留给人无穷兴奋、无穷精彩、无穷无耐、无穷悲哀……但也留给人以富有哲理的教益:本身赢弱者,万不可跟进快节奏的漩涡。
现在有没有,笔者不敢妄言:从表面上看,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从发展环境而言,“茶靡花开,争春不晚”,根据邮票市场周期性发展的内在规律,邮市行情爆发的周期已经到来,这是天时;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好转,邮政体制改革为邮市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是地利;众多投资者经受住了现实的折磨和岁月的蹉跎,磨练成了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为邮市进入快节奏奉献了阳光、雨露、和风、养料。从运行态势而言,领跑者不急不缓,没有急功利近的戾气,没有后继乏策的衰相,主力资金炒作后不再迅速撤离,各类邮品交替领跑,表现出了不多见的合作精神;大部队稳中求进,把多年积累下的上行潜力科学分配,按照市场的节奏匀速推进,同时也具备了再加快一点节奏的基础条件,不再气喘吁吁,不再后劲匮乏。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市场就是像汪洋大海,他可能给你一个平静的表面,但永远不会让你摸透其深邃的内心。在整体节奏具备平稳表象的背后,是否也有疲倦者、畏缩者,我们可能都不得而知。
至于将来,“一定会有且可能还会数量很大”,绝非笔者的耸人视听之语。“市”本身是交换、贸易的意思。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利不起早,无需不成市”。可见无利不成市,不利不成商,市场的本质就是求利而谋,逐利而动。当市场形势进一步好转后,一定会有人不再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任何一个跟随方看作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把得失的计算置于一切之先。在那个时候,一定又会有一个或几个“精英”突破重围,冲向头前,本着拖垮后来者的目的,加快节奏,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把竞争者挤出局,巩固自己的老大地位,从中谋取最大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也一定会在未来的邮市中发生。聪明的你,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节奏可以,但万不可过于冲动,抛弃一切自己的思想去与之较量,否则受伤的肯定又是你!
邮品如人,市场如社会。人在社会中失去自身节奏,如果不超出自身极限,而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无疑是件好事;如果超过极限,盲目跟进,则不仅破坏了自己的体质、潜能,甚至给自己带来后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此理成立,邮市中的文化就更值得人深思和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