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水韵同里

[日期:2007-05-25] 来源:集邮报   作者:羽佳 [字体: ]

    在城市中长大的丹娉,早已习惯了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市肆,自从2001-5T)《水乡古镇》邮票被收入邮册后,她愈发心仪水乡古镇,继而成为缠绕心头的不尽情丝。到同里去游览,就是缘于《水乡古镇》邮票第2枚《吴江同里》那黑白水墨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从苏州向城南驱车半个多小时,丹娉就来到了同里。在古镇入口处购买游览券,售票窗口递出的竟是一枚“牡丹”邮资片,加长的副券上印有各游览景点名称。身为集邮者,意外地得到这样一枚邮味十足的门券,丹娉自是满心欢喜。   

 

步入古镇,行不多远,便见一醒目的绿色邮政标志。丹娉推门而入,一眼望见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各种同里风光“牡丹”邮资片,一问居然还有风景日戳加盖,给了她又一个惊喜。当绿衣小姐为她在邮资片上加盖好“同里古镇”、“退思园”、“三桥”等风景日戳后,丹娉更是乐得笑靥如花。   

 

踏上古镇青石铺就的街道,一边是粉墙黛瓦的民居,一边是石条砌成的河埠,黛瓦白墙,河埠石级,分明就是《吴江同里》邮票上那熟悉的画面。街道两侧,不时冒出一条条比肩宽的巷弄,静静地伸向寻常人家的深处。街旁的店铺依旧,弄里人家的生活如常,烧饭的、洗衣的、看书的、打牌的、听曲的、晒太阳的、小酌谈笑的……都是些最日常的生活场景。看到古镇居民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和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丹娉感慨道:同里真的是一个世俗的桃花源,退隐的安乐窝,怪不得任兰生在遭弹劾后,会在这里建“退思补过”之园,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寄情山水,遁世归隐。   

 

步入退思园,园虽小,却清丽淡雅,格局巧妙,依水营造出亭台楼阁、轩榭廊舸,曲径通幽间一览春夏秋冬的美景。退思园美若邮花,作为青春少女,丹娉最爱闹红一舸。她手扶雕栏,放眼望去,但见水波凝碧,红鱼嬉莲,一抹云霞倒映水中,令她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曲《忆江南》:“凭朱栏,红妆映碧水。诗韵江南情致浓,一舸闹红解万愁,荷莲几多香。”   

 

同别的古镇一样,同里也流淌着一条条小河,小河的石驳岸上镶嵌着一块块缆船石,其中几块丹聘看来格外眼熟,分明就是被印在《水乡古镇》小本票封底和邮票副票上的那几块缆船石。小船载着丹娉穿过得春桥向西一路划去,很快就来到著名的“三桥”前。丹娉抬头仰望,看见古朴的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隔河而立,宛如三位俯身河面的驼背老人,在依水远望,诉说着世间沧桑。   

 

同里仿佛是用水制成的,晶莹而剔透。水,创造了同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又把水韵同里展现给世人,让人去领略,让人去品味。徜徉同里古镇,阅读至美的画面,每一景都有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画,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在这里流连忘返,甚至甘愿在此终老一生。   

 

游罢同里,复归都市,丹娉更加怀念古镇留给她的那一潭清幽。古镇的街,古镇的巷,古镇的小园,古镇的石桥,古镇的淡烟疏雨,古镇的人文旧踪,在她的思绪中,早已与《吴江同里》邮票上那一抹抹黑白墨迹融为了一体,并正在淡淡地晕开,弥漫在轻漾的心湖里。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反弹”、“突破”立竿见影
下一篇:破版供应为哪般?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