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平,一个自称是“资深集邮爱好者”、“铁杆邮迷”、整天乐呵呵的老汉,1944年生,相猴,虚64岁,生活在“北国碧玉”呼伦贝尔首府海拉尔。
最早集邮是在“向老大哥学习”的年代。当许多同学受老师引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9岁的唐仁平却选择了学习“老大哥”的先进文化生活——收集邮票。每天放学后,都要到许多大单位,甚至敢于到海拉尔军分区“淘”废旧信封,值勤战士撵都撵不走,其执着甚至感动得“解放军叔叔”主动帮助他搜集邮票。
建国之初,海拉尔的经济生活条件还不富裕,于是唐仁平开始了专门收集信销票的漫漫长路。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他收集的第一枚邮票是纪21“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中的“纺织女工”,而在亲戚朋友家“翻炕席”,收集到包括普1“800圆天安门”在内的普通邮票也令他欣喜不已。60年代,为了集邮,他不买衣服、不吸烟。70年代里,工资收入仅有50余元,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甚至孩子的奶粉都需要单位接济补充,但他仍要分配出10元钱用于集邮。到“文革”前,除了特56“蝴蝶”、特61“牡丹”等大套票中的高值票外,销过的新中国邮票接近收集完备;虽然多数品相不佳,但令当时的小唐仁平迷上了这些花花绿绿的方寸邮花。收集的邮票越来越多,由于没有集邮册,他开始琢磨着捡来纸壳、扑克牌、玻璃纸、糖纸、胶带,自己制作集邮册。现在唐仁平仍留存2本手工制作的集邮册,分别是1969年和1974年制作的,集邮册已经发黄,胶带已经老化,但仍被唐仁平敝帚自珍地珍藏着。
1982年,作为呼伦贝尔盟唯一的集邮者代表,唐仁平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结识了张文光、白歌乐、杨廷斌、钟恕等集邮家,受他们影响,他的收藏范围迅速扩展到新邮票、首日封、实寄品、邮资封片等更大的范畴。从1981年的“T63畜牧业——牛”之后开始收集新邮票;1984年开始至今,坚持预订总公司的首日封;在集邮文献方面,他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四刊一报进入了唐仁平的视野,1980年后开始订阅《北京集邮》(后更名为《集邮博览》)、《上海集邮》、《集邮》、《少年集邮》,1992年起订阅《中国集邮报》,且每年装订一册,至今乐此不疲。1993年元旦开始,初中文化、自认“写东西不行”的唐仁平开始记集邮日记,用一句两句话记录每天发生的邮事、从邮报邮刊广播上摘录每一种邮品的发行信息,至今已有10余本。
1986年工资调整后,他的收入一下子由五六十元增加到110元,他又把目光瞄准文化内涵丰富的邮票,从“T98吴昌硕作品选”开始,他开始收集名画系列和古典文学系列邮票。孩子上大学时,他和老伴每个月只留下50元钱的生活费,甚至生活还需要朋友们接济,但他仍然没有放弃集邮。1992年开始,每年为女儿和儿子分别购买一套年票,儿子以邮票为题材的作文曾经获得呼伦贝尔地区征文一等奖,甚至在高考作文中也是以集邮为素材,这件事也成了唐仁平的骄傲。
2004年,唐仁平从海拉尔物资回收公司退休,现在每月能开700元工资,他很满足。而他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经常给他买邮票,还经常给他钱支持他参与集邮活动,这就更增添了他集邮的兴致。订阅邮报、邮刊,购买邮票,每月投入100余元,没事就翻看。谈及集邮的感受,唐仁平说,他精神好、身体状态好,没有什么其它嗜好,“就是爱好集邮”!他自己也说不出“享受”的快感如何,只是强调着一句话:“我就是喜欢!”
拥有55年集邮历史且从未间断、曾一度是内蒙古自治区集邮协会一大、二大、四大代表、呼伦贝尔集邮协会一至六大常务理事的唐仁平,没有出过邮集,没有写过集邮研究文章,始终自认不是“集邮家”。但每次有集邮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每次遇到他,他总会畅谈自己的集邮感受,滔滔不绝,甚至可以谈上四五个小时而不觉疲劳。的确不愧为“铁杆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