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快半个世纪了,也算是一个资深集邮者了,可我至今还没有一枚品相全新的(T46《庚申年》)“猴票”。说起来,一是因为那个年代流行收集信销票,而对集新票则不屑一顾;二则在以后的日子里缺少与时俱进的意识,一次次错失良机。
1980年第一春是庚申“猴”年,祖国大地万物复苏,中国邮苑也呈现一片兴旺景象。这一年首轮生肖邮票亮相问世,当一只栩栩如生的可爱小猴出生在方寸之上时,我立马掏出八角大毛,请回10枚。因为那时很长一段时期来往信件用的全是《长城》普票,套用当时热播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中一句歌词,可谓“万里长城水不倒”。发行了这么亮眼可爱的“猴票”,集邮者自然不会把10枚“猴”票留到现在。
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邮起,接受的就是收集信销票的概念,即使是新票还要央求邮局盖个戳,甚至还做过用墨水瓶盖自行印上一圈黑道道当作信销票的傻事,好像只有这样才叫“集邮”。10枚“猴”票很快就用完了。
随着集邮活动如火如荼地兴起,集邮风向也变了,信销票不时兴了,集邮就是买新票。当我把我的藏品翻阅整理一遍后,才发现坏了,所有的猴票都是盖过戳的,新票一枚没有。经验提醒我:《庚申年》“猴票”是生肖系列中的“龙头”老大开门票,一定要想方设法配枚新票,以免留下缺憾。
1983年时,月收入加奖金也有80元了,可“猴票”在邮市上均不低于8元一枚,晚上决心下得挺大,可第二天真掏腰包兑现时又犹豫了:8分邮票卖到8元,十分之一的收入为一张花纸片值得吗?手伸进又伸出,一次次良机就这样丧失了。以后工资年年涨一点,可“猴票”的价格却向上直窜,到了1989年,一个月的收入只能买到一组四方连了。
后来碰到一次好机会,一邮商出售“猴”票四方连,要价值500元,按当时邮价还算合理,我也真动了心。但仔细端详时,四方连右下角有一软折痕,虽然毫不起眼,但一想到花去这么大一笔钱,买得却不称心,总觉得心里发堵,于是还价470元,邮贩让出490元,为了20元,讨价还价,各不相让,机会又一次擦肩而过。这个“猴”票的价格翻起筋斗来真比孙悟空还厉害,后来500元只能买一枚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真谛我是深深体会到了。
单位效益一直不错,收入年年见涨。尽管“猴”票价格不菲,可总想圆了这个梦。有一年出差到北方一个小城,这里的邮价明显比我的居住地要低一点。当我与一邮贩费尽口舌砍价时,一大款却大包大揽,也不还价一锅端走,气得我大叹:此梦难圆啊。
现在我一个月的收入在1500元,可“猴票”的市场价已是3000元左右了。回首当年,一个月的薪金可买500枚,而现在一个月的辛劳却换不回一枚小邮票,当年真傻。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我的经济条件相当富有了,我也不敢去买了,据说现在邮市上真假“猴”票难以辨认,夸张地说,区别也就是多了一根毫毛而已,没有火眼金睛没准就走眼。花上高价买回一枚假“猴”票还真不如拥有一枚信销票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