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邮市与以往相比确实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许多品种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松动,但是如果与热火朝天的股市相比就是显得漫不经心了,因而对于社会性投资者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呢?笔者以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是定位上的错误性。将邮市定位于除股市之外的第二大投资市场显然是非常错误的。依笔者的愚见,不论是从其市值的大小来看,还是从其参与的人数来讲,邮市都不是除了股市之外的第二大投资市场,它仅仅是储蓄、国债、基金、外汇等投资渠道的一个补充。之所以将邮市定位于第二大投资市场,无非是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这种定位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有效的资金与有效的投资者来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交易平台;倘若以此为出发点的话,邮市仅仅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市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投资市场,但我们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为这个市场还是有机可寻的,甚至存在着被外界看来不可思议的超额回报。
第二是消耗上的缺失性。一个品种或者是一个市场是否具有显著的诱惑力,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是否具有典型的稀缺性,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买卖比。消耗上的多寡乃是决定一个品种或者一个市场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数量庞大的编年票无疑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买卖比;而买卖比的降低,又使得编年票的价值骤降,从而阻碍了资金的有效流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点,许多投资者恐怕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吧!尽管不少编年票都已经被销毁了,但是这还不足以导致买卖比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民间的存量仍旧多得令人难以想像,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并未铲除。怎样才能弥补消耗上的缺失性呢?再简单地依靠政策上的干预恐怕是行不通的,惟一的希望在于社会资金的蜂拥而至,但这又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况且投资基金所带来的收益又是居高不下。
第三是交易上的制约性。由于邮票属于典型的实物交易,因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可股票、国债基金等投资工具在这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投资群体与投资资金,这无疑提升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邮票的销售渠道虽然遍布于全国各个邮局网点,但那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收藏,而不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投资;特别是长期以来新邮预订户的急剧减少以及投资收益上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连续性负面效应,使其流动性骤降,也就逐步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第四是政策上的模糊性。由于邮市并不是一个因政策的催生而产生的市场,完全是一个自发性的市场,因而有关部门对于它存在上的价值认识以及自身的作用,都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所以造成政策出台上的随意性,并没有一个以市场为中心出发点的指导思想。比如说,昨天还是减量,今天就是增量,而后天或许就是销毁,弄得投资者摸不清东南西北,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了,观望也就成了一种最好的选择。邮政改革的序幕业已拉开,政策上的随意性将会有所改观,针对性将会更强,这也是市场能够走出低迷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第五是买卖价格上的差异性。股票、国债、基金、黄金、外汇等投资工具在买卖价格上的差异性非常小,它有诸如涨停板、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严格限制,而邮票在这方面却基本上由一方主导着价格的变化。无论是在邮市处于低迷的时候,还是产生显著行情之时,许多品种买卖价上的差异性极其明显,这对于吸引场外资金乃是一大障碍,而交易上的不畅,必将导致其自身魅力的锐减。这种问题使得某些品种价格的涨跌变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了。
不少投资时常以自由交易区内人数的多少来衡量或判断市场是否有戏,以此作为出发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自由交易区内的品种的买卖价格具有突出的真实性,买卖双方处在一个平等地位,从而使得交易变得更为流畅,价格的变化也更为积极,这对于市场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