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别拿舌头舔背胶!”我常这样提醒旁人。在往信封上贴邮票时,别图省事。那暴露在空气中的邮票背面,满载着肉眼看不见的不计其数的病菌哪!可是,手边常常没有浆糊或胶水,滴水皆无,舌头一舔岂不方便。我自己也常犯这个毛病呢。
“不干胶”技术发明至今六十多年了。不干胶邮票从塞拉利昂、汤加等小国兴起,而至大国成熟、盛行。美国邮票如今已普遍采用不干胶,几乎再没人用舌头舔邮票了。
“不干胶”引进到中国邮票上也很多年了,可是,它不为人民服务,只为商业利润服务。且举肖言先生5月26日的《邮市观察》为例证:“《安徒生重话》,其不干胶面值7.60元,售价相同,发行量265万版。它的市场最高价24元,市场最低价11.80元,现价18.50元……本命年发行的《犬》不干胶面值6.40元,售价相同,发行量150万版。它的市场表现,最低价14.80元,最高价19.50元,现价19.50元……集邮市场上的‘奥运热’正在加速升温……奥运题材不干胶版邮票前期品种的市场价位稳中有升,稳定上行,即将问世的新品种也必定会有良好表现。”
利用“不干胶”作所谓“集邮邮票”的重要卖点,其实是很荒唐的。
您看到过几个人在用不干胶邮票寄信吗?看不到。使用量最大的中国普通邮票,不制作不干胶的。即使漂亮的纪特邮票,不干胶也只印成花里胡哨的小版张,从不在普通的邮局窗口平价敞开供应。存心不参加“普遍服务,而只走收藏或礼品的独木桥。让它降生即伴随涨价吧,随少数人去炒作牟利吧。
没有人会舍得撕开不干胶的小版张傻瓜才会把翻了一二倍价的小版张,撕开来贴信。于是,不干胶永远躲在那层底版纸的里头,其技术意义——等于零。我们邮票上的“不干胶”,不是“不干(燥)胶”,而成了“不干(活)胶”。
根本不需要投入真正的技术成本嘛!只要虚拟一下就行了:在底版纸的里头,邮票的背面,印上3个字:“不干胶”,就大功告成了。一切化工原料全免,杜绝了浪费,岂不利国、利民、利环保!而且,符合网络空间的虚拟的时尚!
令人纳闷:资本主义的美国把不干胶技术用于普遍的邮政服务,而社会主义的中国邮政反而把不干胶技术局限于争取商业利润,这种头足倒置的“市场”行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呢?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吗?
集邮者们早就指出:集邮的希望在于普遍用邮的繁荣。必须以人为本,发行高质量的邮票,吸引更广泛的社会群众,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邮票(以及封、片、简,等等)。只有普遍使用,才能产生多样化,才能发现新的收藏典型。而圈定“集邮邮票”及其“邮品开发”,路只能越走越窄。小本票(本来是为方便用邮而制)的繁琐包装,其礼品化倾向,已经渐渐令人们兴趣消退。异型齿孔也缺乏控制,用得太滥,使大多邮票画面的规整性受到影响。再加上以“利”为本的“不干胶”,有些集邮者在问:以后还会玩什么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