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该公司在渤海湾海滩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40多年来我国石油勘探实现的又一重大突破。
邮票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先进的重要载体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邮政部门发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题材的邮票。早在1952年10月1日,邮电部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二组)建设》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图名就叫“石油工业”;1955年10月1日,发行《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特种邮票一套18枚,其中第4枚图名为“石油”;1964年10月1日,发行《石油工业》特种邮票一套5枚,图名分别为“地震勘探”、“钻井”、“采油”、“炼油”和“运油”(图1):1974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第二组)》纪念邮票一套3枚,其中第1枚图名为“工业学大庆”;1976年2月20日,发行《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纪念邮票一套16枚,其中第9枚和第10枚图名分别为“石油”和“油港”;1977年3月15日,发行《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案》普通邮票一套14枚,其中第13枚图名为“石油”;1977年4月25日,发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纪念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图名为“为普及大庆式企业而奋斗”;1978年1月31日,发行《发展中的石油工业》特种邮票一套6枚(图2),图名分别为“钻机整体搬家”、“采油”、“油田建设”、“炼油”、“输油”和“海上钻探”。2005年1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西气东输工程竣工》纪念邮票一套2枚,图名分别为“气源开发”和“管道建设”。这些邮票,体现了“油”、“邮”联姻,记载了石油工业发展的各个光辉历程。
在收藏和研究关于石油题材邮票的过程中,有两位上过邮票的关键人物不能被忘记。一位是王进喜,另一位是李四光。 王进喜是石油战线上的标兵,1938年在玉门油矿当徒工。1960年春,他率领1205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群众誉为“铁人”。为了表彰王进喜的英雄业迹和“铁人精神”,邮电部在他逝世3年之后,即1972年12月25日,发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邮票1枚(图3),图名为《铁人王进喜在工作》。1977年1月8日,发行《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图名为“敬爱的周总理和大庆人在一起”,图中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大庆人”,正是王进喜。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曾留学日本和英国,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李四光一直从事古生物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着手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这次冀东南堡10亿吨大油田的发现,也正是运用他的理论而获得的丰硕成果。1988年4月28日,邮电部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1枚图名便是“地质学家李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