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韩愈乎?韩熙载乎?(集邮报)

[日期:2007-06-22] 来源:集邮报   作者:姚文群 [字体: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古文家韩愈所作《师说》、《进学解》中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唐以前,在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唐德宗贞元年间,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又得到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这一时期,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所称的“古文运动”。   

 

原邮电部1983年发行的J92《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其中第三枚为韩愈画像。细观这套古代文学家画像,李白、杜甫、柳宗元三人都留有长长的胡须,唯独韩愈胡须较短,这成为他们面貌区别的一个重要特证。由于韩愈享有大名,他的画缘广为流传,有的保存至今,如《南薰殿藏名贤画像》中,就有韩愈的画像。从画面看,他有一副瘦削的脸庞和丰美的胡须。长期以来这幅画几乎成为韩愈的标准像,但此画并非韩愈,而是五代南唐画家韩熙载,这从后世流传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得到印证。该画为五代时画家顾闳中所绘,上面的韩熙载像正是“小面而美髯”的模样。   

 

两幅画像何以雷同呢?J92邮票上到底是韩愈?还是韩熙载?追溯根由,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查找。韩愈溢公,后人称为韩文公;韩熙载谥文靖,当时江南一带人们也称他为韩文公。两人又都作过大官,都是文人、画家,于是被一些粗心人混为一谈。久而久之,韩熙载像就被当成了韩愈像。最早发现这个错误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见于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卷四。但是沈括的记载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人注意,以致在沈括之后,继续有人以讹传讹。后来郑振铎先生所著述的那部以见解精辟、资料丰富见称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沿袭了这个错误,用韩熙载像作为韩愈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寄发赠送版要又好又快(中国集邮报)
下一篇:另类货币亦可藏(大江南收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