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19日《五大连池》特种邮票的发行,2007年上半年纪特邮票发行也宣告结束,上半年共发行纪特邮票16套,正好占全年计划发行总数的一半,可谓蔬密有致,一改过去那种前松后紧的模式。其中,发行邮票40枚,小全张2枚,小本票1本,不干胶小本票1本,小版张3枚(不含兑奖小版张和生肖赠送小版张)、邮票面值47.6元,邮局售价80元。透过五彩缤纷的邮票,我们不难发现2007年上半年新邮有六多:
一是临时增发多。上半年临时增发新邮3套,占全年临时增发总数的60%,其中,3月20日增发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特种邮票1套1枚(面值1.2元);4月6日增发了《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元):6月8日增发了《重庆建设》特种邮票1套2枚(面值2.4元);另外,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增发了1枚小全张,邮局售价3.6元。其实,有些增发的选题是可以预见的,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赶考”,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同时,频变计划也说明全年纪特邮票的发行计划其前瞻性、周密性、均衡性不强,有待进一步规划与提高。
二是纪票特发多。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本应发纪念邮票的,而由于种种原因改发特种邮票,上半年这样的发行就有4套之多。为纪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而发行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特种邮票;为纪念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诞生一百周年,而发行了《李可染作品选》特种邮票;为纪念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建交57周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发行了《舞龙舞狮》特种邮票;为纪念重庆市直辖十周年,而发行了《重庆建设》特种邮票。其实,纪票特发,虽然邮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所拓展和延伸,但由于主题的模糊,其纪念意义也相对有所削弱,看来,纪念邮票并非都适合纪票特发这一形式。
三是单枚套票多。能发行单枚套票,本身就说明题材的重要和内容的丰富,与此同时也能降低套票的面值,减轻集邮者的负担,因此,发行方近年来屡试不爽。2007年上半年发行邮票16套,就有5套为单枚套票,占所发行套数的31.25%,其中有《丁亥年》、《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和《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这些单枚套票,单枚而非简单,它们无论是设计的艺术,还是传递出的信息,都是丰富多彩的。
四是连票印制多。连票又可分为传统的连票设计和版式派生出来的连印两种,上半年这样的连票各占两套,可谓平分秋色,占发行总数的25%。其中,《孔融让梨》和《重庆建设》为传统的连票设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票。而《扬州园林》和《五大连池》为版式派生出来的连票,整张枚数分别为18枚(连印)和12枚(连印),都是3枚横连印,它们可以看成是广义上的连票。
五是新邮争议多。由于新邮发行计划调整频繁,变化较大,尤其是个别临时增发的新邮显然是应急之作,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引发争议在所难免,新邮争议多也成为上半年的一大看点。比如《石湾陶瓷》邮票名称是否恰如其分,《京剧生角》中“宋士杰”的衣帽是否得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票图案中的邮政绿卡由于没有银联标志是否准确等。尽管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答复,但来自民间的声音同样不能小觑。
六是新邮变化多。除了临时增发外,上半年新邮无论是发行日期,还是枚数等内容都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发行计划的调整,新邮提前或推迟发行在所难免。《扬州园林》由原计划的4月16日提前的4月8日发行;《五大连池》由原计划的7月22日提前到6月19日发行,邮票枚数也由2枚增至3枚。《清皇陵建筑》由原计划的4月29日推迟到5月12日发行:《长江三峡库区古迹》由原计划的6月18日推迟到10月13日发行。《李可染作品选》邮票规格由50毫米x38毫米改为38毫米x50毫米。近年来,为了迎合地方的宣传与经济活动,一些新邮不在纪念日首发,其纪念的意义和宣传的效果也相对要打折扣,对此,集邮者颇有微词。像中国的世界遗产《清皇陵建筑》不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6月9日)发行,纪票特发的《重庆建设》不在重庆直辖日(6月18日)发行,多少有些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