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枚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小全张,小全张面值8元,加个外壳售价12.8元。据说这个小全张集邮预订者没有,全部由中邮集团作为垄断邮品向社会销售,目前市场价约34元左右,高出国家价近2倍。
自从邮政改制后,在经营上采取了走量小精品的道路,基本上每款新邮出来都高于发行价,从邮票本身的使用属性讲,不可能再拿去寄信消耗了,即便量再少,也造成了发行量等于存世量的既成事实,倘若再狂炒热喧一番,价格还会直线上飚,人为炒作的新邮价值其内在的泡沫成分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邮市低迷10年,邮票长期大幅度打折,邮票价值一落千丈,集邮者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国家邮政是十分清楚的,难怪老百姓要上访,要申诉,要维权;难怪杨先龙人大代表要三次向全国人大上呈议案。
邮政改革了,政企分离了,库存销毁了,员工分流了,预订革新了,一年多的市场又是怎样的呢?邮市回暖是事实;邮票价值回升是事实;邮人信心恢复是事实;新邮炒作是事实;邮政违规放货谋取私利还是依旧;邮票发行由以前的量大(右)改变为如今的量小(左)是事实;邮票打折和邮票使用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是事实。
邮政体制改革肯定是好事,但邮政在纪特邮票发行的政策上仍然让人费解,按理说,邮票是邮资凭证,使用属性占第一,其后才是集邮收藏。如今邮政的思路完全把纪特邮票作为商品,并由所属的中邮集团垄断发行,近两年发行的新邮基本上高于面值,又没有进入流通消耗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激活集邮市场呢?还是有其他什么企图呢?我们对邮政的举止感到盲然和费解,难道仅仅是因为完成邮政行业年复一年的销售任务吗?邮票是特殊商品,又不能吃,又不能穿,其价值真具有诱惑力吗?尤其是以后铺天盖地的新邮面世,日复一日,谁又来购买呢?
虽然目前市场仍然有人热衷于炒作新邮,那是因为他们有一手的货源渠道,官商都有钱赚的业务,谁会不充分利用呢?如果没有官商勾结?如果邮政监管有力?如果没有人去跟风炒新?如果邮政敢抓敢管?邮市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有可能邮政改制还在继续,有可能邮政在调控邮市,有可能邮政能扭转局势,有可能邮政有自己的决策方针。但是,邮票不放在窗口使用对吗?邮票作为垄断商品抛售市场是利还是弊?邮政内部的贪官腐败该不该抓?炒新何时是尽头,这一连串的疑问,邮政是不是该向群众有个交代,你们确定的新邮发行政策是正确的吗?是真正为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