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集邮图书,与日俱增,总是“涨橱”。近日重新整理,想到一个话题:集邮图书的重量、分量和质量。
先说重量。它与书的开本大小、页码多少、纸张克重等有关。近年来出书多,有些书追求“高档”,常见一招,便是采用高克重铜版纸和精质外壳装帧。其重量也就可观了。最近我就收到一本,电子秤“过磅”显示:1.9公斤。
再说分量。有的辞书把这二字解释为“重量”。而《辞海》则高出一筹,其对分量的释义,一是“犹重量”;二是“分所应得的限度,尤言力量”。“分”与“重”有别,“分”在“分量”一词中有“轻重、分限”之意。可见“分量”与“重量”并不相同。既有重量又有分量的书是有的,如《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等。而有些邮书“重”可掂而“分”不足,貌似奢华、图多文寡,却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购之不值,弃之可惜,存之烦心
至于质量,讲的是产品的优劣程度就集邮图书而言,质量如何,与其重量关系不大,与其分量有一定关联,但主要还在于其“优劣程度”。除了形式的“优劣”,更重要的是看其内容的“优劣”,即“质”的规定性。比如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的郭润康先生的《集邮传真》一书,32开,162页,11万字。不仅克重低,而且它在郭老出的十多本书中,分量也不算重,但其质量堪优,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第一版印量2万册,很快售罄。1997年3月便再版。而有的既有重量又有分量的书,如果质量把关不严,也会留下遗憾。前面说到我最近收到的一本厚重的集邮图书,不仅装帧高档,而且分量较重,被列为当地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和“新世纪教育改革项目”作为课题项目,自2004年启动,历经三个寒署,编辑班子多达40余人。但由于写作和审读把关不严,书中观点和文字上出现某些欠妥和讹误之处,影响了质量,颇为可惜。
前些年,集邮报刊上开展过“出书难”问题的讨论,结论是出书的“难”和“易”是相对的,关键是把好选题和质量关。出版部门对图书质量的衡量有若干标准,其中一条是错别字比例不能超过万分之三。仅就这一条,许多集邮图书就未能达到。面对市场经济,出书也要讲求效益,不在选题和质量把关上下功夫,而刻意追求形式上、装帧上的奢华,不可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往往投入越多,浪费也就越严重。呼唤精品意识,提高创作和出版质量,实在是集邮图书创作和出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