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央视一台午间新闻播发了一条消息:邮政部门新制定的收递办理的“特快专递邮件”,在途传递的最大时限及分级收费的标准数额向社会作了公布,含有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希望大家进行监督的成分,起到了“听证会”的作用,让消费者心里明明白白,以便在使用该项业务时心中有数,免生歧义。应该说这样做的实质是给广大消费者一个“知情权”,应归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内容,深受社会各界称赞。
相比之下,纪特邮票发行计划的制定和变动,面值和售价的过大悬殊等,是千百万邮迷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但邮政部门做得不是很周到,现择要略举几点:
一、发行套数多。关于全年邮票发行的总套数,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及集邮队伍的构成现状,多年来广大集邮者一再呼吁应控制在20至25套之间为宜,但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近些年里年年都是“高产”,2006年更是达到31套,2007年的邮票发行数原计划为27套,虽然略高一些,但比2006年有了明显下降,也还说得过去。但据5月11日的《中国集邮报》报道,今年的邮票发行计划经过调整,又增加了4套,与2006年的总套数持平。集邮界产生疑问,为何总是居高不下?
二、邮票售价高。近几年里,每年的全年邮票面值大多是110元至120元上下,有时遇到“特殊种类的邮品”发行,也偶有溢价的,但全年的溢价一般是10元左右,邮人也能够接受。然而调整后的2007年发行的邮票面值仅116.50元,售价却高达148.90元,溢幅32.40元,占总面值的27.8%,几乎达到三分之一。如此高的溢价不知是如何制定的?根据是什么?是否应该召开一次“听证会”,邀请一些物价方面的权威和集邮界的代表谈谈他们对这种做法的意见呢?
三、计划调整乱。这几年,可能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广大群众不了解的客观原因,邮票发行计划每年都大幅度地调整,尤其是2006年差不多达到30%,极大地影响了相应邮品的开发和制作时间,减少了邮政部门的效益,社会各界意见也较多。而2007年更加严重,仅从5月份公布的调整计划资料看,就增发邮票4套;原计划发行的有5套提前;3套推迟;有3套的部分项目进行了修改。其变动数已经达到50%,下半年还有几个月时间,是否还会出现变动?恐怕谁也说不准,真有点“乱”了。
为确保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最近几年里,国家曾出台了“听证会”这样的好举措,一些关乎“百姓生计”的方案实行,比如城市公交车辆收取乘客的票价基数;火车飞机客座票价的上浮;居民煤气水费价格的提高等,都事前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以便执行一个较为合理的、各方面基本上能接受的价格标准。但是像纪特邮票发行这项工作,虽然并非关乎国计民生,但也有近千万人的爱好群体,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为尽量避免当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疏漏发生,是不是也该召开一些必要的“听证会”,商请比较了解邮票选题、绘画艺术、发行频率、面值厘定、溢价幅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提建议,把把“关口”呢?
总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借助古人积累的经验:“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集思才能广益”。事前让大家作些“会诊”,提提中肯的好思路,就更能促使主管部门考虑得更周详一些,慎重一些,尽量减少原本就可以避免的频繁变动,对邮票发行工作肯定会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