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争议缘于不了解(张万国)

[日期:2007-07-29]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张万国 [字体: ]

  夏季,邮市进入了歇夏期,但邮坛并没有因歇夏而消停,近期就有两件有关个性化邮票的事宜惹起了争议。一是易中天上邮票惹争议。由河南邮政公司为配合当地一个“三国文化周”活动而设计的这套邮票,票名为《易中天品(三国)》,并向全国发行。但邮票甫出,就招来一片质疑,焦点集中在易中天够不够格。有网友认为易中天不够格,因为能上邮票的不是领袖,就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名人,“易中天只不过讲了几个历史故事”。而另一些网友则更直白,在他们眼里,连李羡林这些学术泰斗尚没有上邮票,易中天更没必要这么着急。二是上海“金榜题名”个性化邮票惹争议。按规定,只有上线的考生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邮票,落榜生则“无福享受”。为此,考生纷纷提出质疑:“为何只有成功者才能为自己的高考经历留纪念?无论成败,高考都是人生的一次跨越,为何非得以分高分低论英雄?”一时间,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好不热闹。   

 

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争议缘于对个性化邮票的不了解。    其实,个性化邮票既不属于纪念邮票,也不属于特种邮票,如果单从原版票的邮票主图来看,它类似于普通邮票,但它又与普通邮票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与附票相连,带有图案的附票可称为原票,而带有空白附票的是专门用来为客户加印“个性化”图案服务的。从邮票的属性来讲,个性化邮票是一种新的独立票种,它是我国邮政与国际接轨的一项新成果。1999年澳大利亚邮政在世界邮展现场首次发明了附票式个性化邮票,人们可以在邮票旁边的附票上印上自己的照片或各种图案,此业务在悉尼奥运会上达到了顶峰。作为舶来品,我国在2001822日正式开办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此业务是利用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票作为主图,在邮票附票的空白处制作个人肖像、吉祥物、会徽等附图,并以此个性化表现形式为社会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国集邮总公司特邀请著名相声演员牛群为中国邮政个性化服务业务的形象大使,他也成为第一个上邮票的演艺明星。当时制作个性化邮票采用的邮票主图是2001-15J《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邮票的第2枚“锻炼身体 勇攀高峰”和2001-24J《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邮票的第1枚“入水”。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逐步成为邮政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要“做大个性化邮票”,国家邮政局也从2002510日开始发行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如意》首开个性化专用邮票发行的先河,迄今为止已发行了15种,包括“祝福”系列、庄重系列、“奥运”系列、“徽志”系列和其他系列,满足了社会各界不同的需要。    随着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门槛的一再降低,名人或普通人上邮票也并非什么难事。   

 

作为在南京举办的“2001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形象大使的歌唱家宋祖英早就上了邮票,后来的歌手刘欢、演员陆毅,甚至超女李宇春等都纷纷上了邮票,既然演艺明星能上邮票,学术明星易中天当然也就能上邮票了,明星上邮票,无可厚非,易中天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一些大型邮展的现场,普通者有时也能圆上邮票的梦,集邮公司现场为普通人制作个性化肖像邮票及邮折,只要交足几十元不菲的费用,半小时就能搞定。而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办的“金色少年”、“金榜题名”、“婚庆”等个性化邮票服务业务,只不过是将服务对象进行了分类,做到更好地有的放矢。其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种游戏,自然有一定的规则,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也一样,这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谈不上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本来此邮票非彼邮票也。了解了个性化邮票的来历和制作方式,争议或许就会自然消失了。至于个性化邮票是否有其文化品位、收藏价值、升值潜能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来定夺。不过,以笔者之见,时下个性化邮票泛滥成灾,惟利是图,还是远离一些为好!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流通纪念币市场行情逐渐启动(广州日报)
下一篇:邮票的印制艺术(宋晓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