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物纪念邮票,可能在投资者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感受。以往人物票是市场的“弃儿”,价格往往可以在年册中忽略不计。但是近一年来,人物票却似乎成了“香饽饽”,从“乌兰夫”到刚刚发行不久的“杨尚昆”,都在发行后不久就达到了高于面值数倍的价位。有相当部分集邮爱好者反映,这些人物票在邮政窗口很少有平价零售,即使在发行后一段时间里,流向市场的数量也有限,又让人感到几分不解。
人物票能从冷门变为“香饽饽”本应是件好事。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多了一层选择;对人物票本身而言,也能改善其在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对邮政而言,又能寻找到一个利润的增长点。但细细分析下来,却又充满疑惑,为什么在选题、风格、设计等方面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物票的市场价格却能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难道是发行量大幅下降?显然不是,即使实行半年发行期的政策,考虑到大批集邮爱好者有预订年票的习惯,人物票的发行量也不可能比其他品种减少很多;是这些人物票的需求量非常旺盛?好象也不是,邮政部门再三说明,新邮要在邮政窗口充分敞开供应,不至于出现大量邮政窗口在人物票发行之初就断货的情况,即使需求旺盛,至少在发行期之内,邮政应当也有能力充分满足需求,更何况,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些人物票的需求量也不见得就比其他邮品高,更比不上奥运等热点题材,而从价格涨幅来看,人物票却又不输于这些热点题材的邮品,甚至还表现更佳。
排除种种可能之后,惟一的答案跃然而出,那就是人物票的发售量受到了人为的控制。前些年,人物邮票打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名人形象的贬损。因此,如果以此为理由来严格控制人物邮票的发售量,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要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那就理应在发售期内敞开供应。按照客观需求充分敞开供应,才能保证邮品的价值。以往人物票备受冷落,并不主要因为对它们没有需求,而是供应量远远超过了需求量,这显然是人为造成的失衡。今天人物邮票价格的高涨,也并不是主要因为需求量大大增加,而是供应量满足不了需求量,同样也是人为地造成了供需失衡。前者可以通过减少发行量来加以调控,后者也同样如此。特别是新邮在发行期内敞开供应政策的出台,更是为实现供需平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笔者相信,只要能够保持供需的相对平衡,人物票就不可能出现以往严重打折的情况。用人为控制的方法来保证人物票形象,既与市场规律相背离,又带来了另一些严重的负面效应。
通过人为控制,人物票形象得到了保证,价格也涨得非常厉害,但是这样的价格真的就能得到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认可吗?除了少部分炒家运作这些人物票外,大部分投资者待之以观望的态度,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人物邮票在邮政窗口难以平价购买,集邮爱好者需要的话就不得不到市场中以高于面值数倍的价格购买,这既与邮政的承诺完全背道而驰,又助长了新邮炒作之风。长此以往,人物票的形象就真的能得到保证吗?人物票从冷门变为“香饽饽”,不知是“悲”还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