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邮商):
经历了近七年,全国集邮联“六大”终于召开了。我想“六大”以后,应该有一个完完全全符合中国集邮特点的集邮活动,别叫邮市太沉重了。 我投资邮市近12年,我感到如今的市场难见全面起动。从长远看,邮市冷,不利于集邮事业的发展、繁荣,使人们对集邮与邮市投资失去兴趣,影响场外资金入市,对启动市场,盘活邮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处于市场低潮,应正是“拾遗补缺”的好时机,但多数集邮者心灰意冷,被阴跌给吓住,他们已经感悟出了邮市风险的代价,而远离邮市。
但邮市过热也不是件好事,它使人们失去理性,邮票一天一个价,投机色彩浓重,这样不利于邮市的规范,虽然适当的炒作,使邮市充满着生机,但过分的炒作,又使邮市充满了危机。在邮市,热点频传之时,有相当一部分人盲目入市,认为邮市遍地是“黄金”,加入炒作垃圾票或新邮的队伍,击鼓传花,到了套牢的时候,才悔之晚矣。可以说这是中国邮市特有的“怪现象”。
刘大姐(集邮爱好者):
我是一个铁杆集邮者,期待“六大”后全国集邮联能够给我们做些实事,多开办些集邮活动,切切实实发挥出全国集邮联的工作职能和作用。
对于当今的市场表现态势,我认为:从1995年邮电部的“增套减量”到如今,邮市冷热与集邮形势的好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正常的太冷或不正常太热,都会给集邮形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邮市的冷热则与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赵先生(邮商):
全国集邮联“六大”的举行,应该说是我们这些邮商期待已久的。我们之所以期盼,就是希望全国集邮联能对集邮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加强,由此来带动邮市的活跃。
我国自1980年开始恢复集邮活动以来,集邮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此短时间内出现队伍大规模壮大光靠集邮文化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观察这段时间邮市的冷热,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当邮市趋热时,集邮人数就会大幅增加,达到高峰时也是集邮者蜂拥而入之际,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三次大邮潮中,官方统计的集邮人数从不足百万上升至800万、1500万和2500万,18年时间人数递增24倍。同样当邮市趋冷时也发生预订卡遭人唾弃、邮协会员大量退订新邮、新票乏人问津、邮局票满为患的窘况,实质上就是预订人数的下降,集邮的气氛也随之跌进谷底。
因此,从每年的预订新邮看就说明邮市的冷热对集邮发展兴衰影响十分巨大。
孔小姐(集邮爱好者):
真盼“六大”召开之后,全国集邮联有一个大动作,能让我们这些忠实的集邮者看到维护我们合法利益的希望。1997年人为造成紧张的高溢价高面值的“金箔”张,市场表现得惨不忍睹,伤透了那些忠心耿耿的铁杆集邮者,想当年,在“金箔”事件中原先的会员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了。虽然这种现状让所有热爱集邮的人深感痛心,但也给未来的集邮市场创造了一个重新腾飞的契机。集邮者(特别是真正的集邮者)对目前邮市的看淡及政策的疑惑已多多少少地影响着集邮形势的发展。现在的邮市很稚嫩,国家没有专门关于邮品交易的法律法规,甚至连营业税也不征,这在表面上看对邮商及集邮爱好者有利,实则是邮商及集邮爱好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翟先生(邮商):
我认为全国集邮联应该抓住“六大”会议的契机,诚心诚意地为会员和广大集邮者做好服务。
对于目前邮市的走势,还是不能盲目乐观。现在市场投机气氛太浓,健康的投资理念没有形成。要想使邮市真正走向复苏之路,困难仍然重重。邮市今后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邮政管理部门的智慧和诚信度。尽管目前频频传来利好消息,但邮市仍然无法摆脱政策市的局面,一切决定于邮政改革的力度和改革措施的到位程度。不过随着邮市的不断升温,也必将带动集邮队伍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