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建国初期常州地区的邮商(中国集邮报)

[日期:2007-08-01]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曹源福 [字体: ]

    位于长江之畔、沪宁铁路中间的江苏常州,大运河穿城而过,交通方便,轻工业发达,集邮运动开展也较早,1918510日举办过中国第一次邮展。   

 

集邮活动的开展,也促使邮商的产生,邮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当地集邮水平。建国初期,常州地区仅存几位邮商,水平一般。其中几位比较熟悉,今回忆,以补常州集邮史的空白。    

 

一位邮商叫施古尧,矮个子但较胖,在市中的南大街横沟弄口设一木棚,经营修鞋兼出租小人书,也顺带出售一些邮票。所售邮票以旧票和东欧国家盖销票为主。笔者因常去他的店租小人书看及买邮票,因此比较熟悉他。上海集邮公司成立后,他常去成批购回一些盖销票,回来再加价出售,如苏联40戈比盖销票,公司一枚0.06元,他以每枚0.1元-0.2元售出;匈牙利盖销票集邮公司每一信封0.05元,他一般一枚0.10元售出。其他还有一些零星的外邮和旧中国邮票。常州邮局自1958年底开办集邮柜台,集邮者可以在那里订购东欧各国邮票,他的生意更差了。“大跃进”时期,他的小摊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文革”时期被下放农村。   

 

20世纪80年代初,一次在解放电影院门口看到他的妻子,拄着双拐,已经失去一条腿。问及老施,她说已死了。原来在乡下由于身体不好,一次在河边洗物,蹲久了,一站起来,掉入水中淹死了。她也由于癌症截了一条腿。如今回城,住在西下塘河边一小破屋中。问及原先的邮票,说是还剩一些,并邀笔者去看一看。翻出一本32开大小的邮册,都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盖销票。稍好的尚有约20枚西北区延安宝塔山图邮票,就取下给她10元钱。她非常高兴,希望笔者将盖销票一并取去,但实因不感兴趣未要。此后再也未遇见过她。   

 

另一位也是矮个子,瘦小且黑,一只眼失明,不知姓名,习惯称呼他为“独眼龙”。此人不设固定摊位,只在天好时在东大街八仙浴室边的金鱼弄口,或街对面的药店、乐器店门口的树上挂块布牌,他手捧几本邮册站立路边,有人来就翻着看,如中意再谈价格。该人邮票比施姓的稍多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逢到阴天下雨,就不见他的影踪。该邮商其他还做什么就不知道了,凭当时邮票生意是糊不了口的。“大跃进”后,他也退出了“邮界”,不知下落。   

 

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次晚上就在南大街常州影剧公司门口散步时看见了他。笔者和他打招呼,他停下来看着。笔者问道:“你还记得我吗?你以前的邮票还在吗?”谁知道这一问,他像惊了魂似的,拔腿向北而逝。大概“文革”中为邮票之事他也吃足了苦头,故一提及邮票,吓破了胆。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他。   

 

在《近代邮刊》最后几期的代售处名单中,提到一位为常州向前街某号的杨某。因未打过交道,只能猜想这位杨某可能是集邮者兼邮商,且水平要比前两位高得多。后来也向有关人员打听过,由于某种不便的原因,不肯透露而不明真相。   

 

另尚有一位老集邮家,建国前从外地回常,原欲前往杭州任职,由于时局进展太快,他留在了故乡。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到种种限制,生活较为艰难,所幸收藏甚丰,各地邮友所求者极多,借此弥补经济不足。这并不是专业的邮商,但对调剂补缺是非常有益的。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邮市不热集邮难热(中国集邮报)
下一篇:军民庆“八一” 融融鱼水情(天津日报)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