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集邮报》上获悉,5月12日发行的《清皇陵建筑》邮票极限片把东、西陵邮戳盖错了。笔者对此极为关注,毕竟极限片这一品种以往出现此类低级错误的不多。我国早期发行的极限片有图案面积较小的缺陷,还总不致于在销戳上出现错误。自己总是在想,这下购买此片的愿望恐怕要落空了。可是,最近几天,我从公司拒台上却买到了这套盖错戳的极限片,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仔细观察,果然如曝光所说的那样。原以为,媒体已经指出了这一错误,说不准会收回销毁。“庆幸”的是,不但没有销毁,反而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集邮拒台销售。笔者寻“错”的心理虽然得到满足,但也为现今的邮品发行质量担忧。
前几日,有的邮友在媒体上指责邮商借机抬高此片的市价,笔者认为,人们求错的心理不应受到谴责,邮商也不例外。关键是要及时采耳侧昔施,还要提醒有关部门今后应尽量避免再犯此类低级错误。可以这样说,近些年,集邮公司在邮品制作方面打出了一些好的品牌,满足了不同集邮群体的需求,但是,粗制滥造高附加值的东西也不少,邮人时此不但不买账,还极其反感。
对于邮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相关邮票来的更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不可忽视。“倒盖戳”属于违规操作,“盖错戳”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特别是极限片,强调的就是“票、片、戳”的和谐统一,然而,您再看看该套极限片,属于清东陵的孝陵加盖了“西陵”戳,属于清西陵的泰陵加盖了原本是东陵的“遵化马兰峪”戳,纯粹是张冠李戴。集邮公司为什么“不加思索”地就盲目加盖呢?
再看一看贴票和销戳的位置,没有一枚能令集邮者满意的。北陵、东陵、西陵贴票和销戳都在建筑上,看起来十分别扭,怎么看也不顺眼。笔者掀开一枚没贴实的邮票一看,票下有一个方框,是贴票的标志,看来是事先定制好的,告诉工作人员,票就贴在此处。难道设计者或印制者没有考虑到整体片图和贴票、销戳的和谐统一吗?
笔者分析,造成此类错误与不和谐现象的原因:一是制作者缺乏最起码的邮识。二是没有把为集邮者出精品的意识放在邮品制作的首位。三是制作部门对待错误缺乏敢于承认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的手段。四是媒体曝光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清皇陵建筑》邮票极限片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难道是告诉邮人:“孝陵(属清东陵)在河北易县、泰陵(属清西陵)在河北遵化”这一错误信息吗?当然,通过研究邮品错误信息也可以从中受益,尽管其中有乐趣,但对于邮人来说,其影响却不都是正面的,特别是青少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