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年“文化大革命”,许多人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把中国人几千年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几乎扫荡殆尽。那时,甚至连群众性集邮活动也因被划入“封、资、修的闲情逸致”而成为横扫对象,各地的集邮公司被关门,《集邮》杂志被停刊。可以说,民间的收藏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革以后,百废待兴,记得著名作家巴金曾建议造一个文革博物馆,可惜,没有被批准。
由于没有博物馆收藏的引导,致使大量文革收藏品流失。以文革宣传画为例,文革后民间从事收藏宣传画的藏家极少,为此很多宣传画被当作废纸处理掉,八九十年代文革宣传画却引起国际上藏家的极大关注,在老外看来,文革时期的所作所为绝对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景观,不可思议,空前绝后。他们尤其对文革宣传画特别感兴趣,几乎每一张文革宣传画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有极强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号召力。像文革前三年发行的宣传画,都可以用“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来概括,比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干一辈子革命,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一切想着毛主席,一切服从毛主席,一切紧跟毛主席》、《紧跟毛主席,世界一片红》、《造反有理,把革命大批判进行到底》等。
实际上,打上文革烙印的物品很多,比如,照片、纪录片、报纸、杂志、瓷器、电影海报、国画、油画、漫画、年画、连环画、版画、雕塑、像章、红宝书、大字报、红卫兵袖章、邮票、刺绣、火花、烟标等等,甚至连一些平时极不起眼的东西也值得关注,比如文革时期发行的粮票、布票、烟票、糖票、车船票等,这些票证上或多或少都会印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更有意思的是笔者曾看到文革时期一张结婚证,封面上居然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在文革以后出生的人看来,简直是难以想像,不可思议。但在文革时期却是很正常的事。 步入21世纪后,许多带有文革烙印的物品受到了各路藏家的青睐。一套瓷质的毛主席像章在上海拍卖时获价3.2万元;一本40开品相较好的《红灯记》连环画价格已在500元以上;一套品相好的“样板戏”连环画市场价已近5000元,彩绘本则高达上万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双联带版铭新票在拍卖中获价64万元;80余件“主席用瓷”在北京拍卖场上以864.76万元成交。尤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中国嘉德推出陈衍宁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受到了各路买家的青睐和追捧,不少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出人意料地以1012万元的天价被一藏家收入囊中,此价为文革物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可以说,文革收藏的旋风正席卷大江南北,目前仅收藏毛泽东像章数量达到万枚以上的“大户”已达5000多人,还有许多藏家正在为建私人文革物品博物馆而蠢蠢欲动。由于文革物品折射出当时国家和社会的现状,不失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收藏它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文革特色的物品将越显其魅力和价值,未来收藏文革物品的人会与日俱增。至于文革收藏品的价格,笔者历来强调: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题材会造就特殊的价格,特别是在当代,文革收藏无疑是最具魅力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