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64期《中国集邮报》上面,有三个“一纸空文”:一个在第2版的《新邮零售函待完善》最末段;另一个在第4版的《对我国邮票的选题、设计和发行的几点看法》第4段;第三个在第4版《从销毁后公布的新邮发行量想到的》第5段里,说得比较委婉——“纪特邮票的销售是最令用邮者不太满意的一个环节……离大众的需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和不足。”
所说的“一纸空文”,其实就是集邮者对现行的纪特邮票发行体制“言行不一”的批评。此批评之声为数众多,持续不断,在这一期报纸上只不过又一次集中发表出来。凡是正视事实的集邮者,大约都会责问这“一纸空文”。笔者就“一纸空文”,略述其前因后果。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先龙恪尽职守,勇于代言,在2004年至2006年先后三次就“邮坛顽症”提交议案。于是,“预订为主,零售为辅”(之后改为“预订和零售并举”)政策出台。此为“一纸空文”的前因。
至于“一纸空文”的后果,就是销毁“逾期未出售的纪特邮票”。邮票是销毁了,但销毁所带来的影响却难以消除。
另外,还可以把“一纸空文”的后果概括为:1、“在全国各地邮局出售”没有落实。2、从印刷到销毁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当今社会应予销毁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药品。而纪特邮票是“国家名片”,既不是假冒伪劣,又不是过期食品,竟然也加入销毁之列。4、一方面在喊大力开展青少年集邮,培养接班人;一方面基本上不零售并多次销毁,使青少年接触纪特邮票的机会越来越少。
“……已经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新邮发行公告中‘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各地邮局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这句话,切勿当作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办实事,赢民心……”,《中国集邮报》2006年第13期第1版《无可回避的考验》一文里的这段话十分中肯,足以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