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极限片,对制作极限片的要求也略知一二。我对极限片的片、票、戳三元素的和谐一致,非常赞赏,特别是对那些明信片主图和邮票图案和谐统一的极限片,更是喜爱。日前,我在《中国集邮报》第70期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读后引起了我的思考。该文章作者介绍了自己制作和收集到的,我国现在已经发行的15套个性化专用邮票中的13枚极限片。从列举的明信片主图和邮票图案看,的确达到了和谐统一,符合极限集邮的要求。但是,看了所列举的这些极限片(除图14外),对照文章题目,我总感到不对劲。作者的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均反复强调是制作的“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而所列举的极限片,从明信片和上面贴的邮票看,我认为只能算是一枚普通邮票的极限片,不是“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
在第27届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国家邮政部门专为我国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每一个运动员制作了个性化邮票,我国邮政部门用这种“个性化邮票”专门制作了一套编号为“PFTN-27”纪念我国运动员夺冠的《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运动员勇夺金牌纪念封》,国内集邮者才开始认识“个性化邮票”。2001年下年我国邮政部门为个性化业务开办,用我国2001年8月发行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邮票制作了一枚名为《为祖国喝彩》的个性化邮票纪念小版张,小版张上的邮票就是我国制作的第一枚个性化邮票,使用现有的纪念邮票做主图带副票图案制作的。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国内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枚“个性化邮票”的纪念小版张,不知道我国邮政已经开办个性化服务业务。到2002年5月10日我国第一套个性化专用邮票《如意》发行以后,我国邮政部门才大量开始在北京用个性化邮票的副票部分制作纪念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或制作企业宣传广告之类的“个性化邮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了15套,形成了一个系列,确定了它的存在和发展。这类邮票的特定意义就在于它能由人们选用自己喜欢的主票图案,然后用它的副票空白部分随人们的“意愿”制作、印出表达人们不同意愿的图案,起到宣传、推广等作用。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没有了副票的内容,它就不是“个性化服务邮票”,起不到“专用”的作用,只能视同于普通邮票。因为它的邮票图案没有特定的纪念意义和宣传作用,不能叫纪、特邮票。而撕去“副票”的个性化邮票,失去了个性化的特征,也没有了“服务”和“专用”的功能,只留下邮票中的“邮资”所具备的邮政资费功能,不再是“个性化服务邮票”。用这样的邮票制作的极限片,怎么能说它是“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呢?
作者列举出的14枚极限片中,只有图14那枚才是带有副票的极限片。那枚片也只能叫“个性化邮票”极限片,因为它还没有具备为谁“服务”的“专用”功能,也不能叫“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作者认为带有副票的极限片反而不符合国际邮展规定,为了达到"FIP"国际邮展的要求,作者有意撕去“个性化邮票”的副票来制作这种没有副票的极限片,并给它们冠名以《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极限片》,我认为就大大的不对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尽人皆知,名不符其“实”的东西,还能算是好东西吗?把这种名不副实的极限片用到邮集中去参加"FIP"国际邮展,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作为一个邮展的参加者,为了追求达到"FIP”邮展的规则,而“舍本求末”地去制作这种极限片,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