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金秋行情,大多参与者一脸苦色。在笔者印象中,夏冬相交,将整个的“秋”隐蔽,这也还是第一次。无“秋”之邮市,天空少了一片蓝,阳光减了一分暖,只有寒风呼呼而过,让本来就涣散的人气,又多了些许清淡。
市场“成交稀薄”,邮商“惨淡经营”,几乎所有邮品的价格,都一路叠创新低。集邮大众看好的“奥运”题材,如“吉祥物”,如“会徽”,市场喊价分别只有83和105元,而8月末,两款品种的价格则在106元和137元。短短3个月,跌幅超过20%。前期走势相对稳健的品种,也不堪冬寒,早早地蔫了头。其中“建军”小版,由25元落至18元。“农业税”小版从78元跌到66元。曾越过50元大关的“六邮”双联,现也只在36元附近徘徊。两款丝绸小版,“文房四宝”由119元阴落至86元,“绵竹”从42元滑落至32元。“香港回归”联发张,也从36元高位区域,低行到23元左右。不仅成交萎缩,价格低行,京沪两地市场的开棚率,也比平常有大幅下降。
如何看待早来的邮市之冬?悲观者与乐观者心态不同,观点也不一致。但对市场后期看好的共识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时间的早与迟而已。
经历过邮市冰河期的参与者,多次有类似彷徨。2002年前后,市场处于历史低谷,当时编号票喊价才3000元左右,整部JT邮票大全,也不到2万元。而1992年开始的编年邮票,则多以“花票”形式贱卖,其中高折扣者,仅为面值的35%。“海底世界”8枚2元面值邮票,喊价6元也无人问津。面值8元的“垃圾”型张,市场售价也都在3元上下。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的低迷的市道,恰恰是或拾遗补缺,或以最小风险获取最大回报的佳机。以编号票为例,如果当时果断介入,5年过去,回报率翻番还向上绕个弯儿。即便是“垃圾”型张,投资回报率也十分惊人。
市场的“冷”与“热”真的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冷”其实是“热”的开始,反过来,“热”才是“冷”的始端。把握好“冷”与“热”的转换节奏,并做出果断而精明的决策,对于参与者,这才是成功之道。
游览邮票拍卖网页,看一套盖销邮戳的特57“黄山”,1元起拍,经过140次较量,最终以2100元落槌。而其新票,2007年末,已升至4950元。相比1997邮市高潮时的天价,还上溢了10%左右。关键是,前期市场低谷,特57“黄山”新票,喊价只有1800元。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在特57“黄山”上,我们可以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