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新邮预订不要阻滞了大众投资(大江南收藏)

[日期:2007-12-21]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扎兰屯 [字体: ]

    新邮预订分流邮市资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007年的邮市,似乎混沌得没有盛夏金秋严冬之分。特别是冬季来临,虽然天气并不寒冷,也无寒流突袭,但邮市温度总是凉意袭人,大盘面孔阴沉得让人心里发慌。对于其原因所在,邮评家们分析讨论得太多太多。笔者以为,新邮预订分流了邮市资金,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精明的投资者们不会看不到:2006年全年邮票面值刚过百元大关,年内市价从未低过150元;2007年全年邮票面值在130元左右,市场期货价亦为150元;特别是预订者还得到“搂柴打兔子”般地得到了市价15元左右生肖赠送版。如此算来,扣除一年利息,每预汀一份新邮,第二年收益至少可达20元。对当前邮市而言,预订新邮远远比炒作邮票更安全、更稳定、更划算,于是便成了投资者的重要选择。   

 

有远见、有实力的邮商绝不会放过用预订新邮来盈利的良机。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往往预订数量都极其可观(在这种挑战面前,“实名登记”的预订政策形同空设,部分管理者甚至持纵容态度);一些缺少资金的人,则开始低价抛出手中的热门存量邮品,去回笼资金从而参与新邮预订。新邮预订加快了邮市资金分流的速度,加大了邮市资金分流的流量,这对市场存量资金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出现了邮品价格下跌,市场人气涣散,邮市行情不乐观的局面。   

 

新邮预订对于邮市行情的负面影响如此之巨,是坏事更是好事。说其是坏事,因为它影响了行情的上行,影响了邮市的收益,降低了炒作的温度;说其是好事,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新邮预订仍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因为新邮(特别强调的是“新”字)的投资价值仍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标直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见回报,长持利受损”的新邮,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邮票投资市场被花样繁多的其他投资渠道挤垮的尴尬。   

 

邮票仍然是大众投资的重要对象   

 

无须讳言,近20年来,随着发行邮票带来的“暴利”效应的灵光凸显,发行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邮票的赚钱功能,投资者也越来越把邮票当作投资工具而非文化艺术品,而国家舆论也公然地把邮市说成是第二大“投资市场”,邮市于是越来越具有投资性征。特别是邮票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邮票的保值功能为本金提供了安全保障,一般来说投资者能经得起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二是投资邮票的收益可满足投资者的“定期所得”期望和“资本利得”期望,只要选对投资对象,在每一段固定的期间内领取虽不一定很高但较稳定的报酬,或忍受短期市场波动的风险在一段时间后获得较高的报酬,这两种期望都可以在邮市得以实现;三是在转移所有权或变现时,所需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最低,且没有任何税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四是邮票投资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操作,在财产传接时,资产净值不会打折扣。诸多性征决定了邮票投资受欢迎的长期性。   

 

但是一个阶段以来邮票投资所受的冲击却令人胆战心惊:10年来,2000万的追随大众蒸发成了300万,8元面值购入的部分市场“宠儿”变成了人人这嗤之以鼻的“讨厌鬼”,大于150元预订的某些年份的年册到手就缩水成了100余元。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让百姓的投资渠道视野大大拓宽,无利的邮票在百姓的眼球中越来越变得没有吸引力。除此之外,管理者自身的原因也让投资大众心寒得像频繁遭遇“西伯利亚寒流”。新邮越来越成“海市蜃楼”,远看精彩而根本无法近距离接触。新邮不能敞开销售,普通老百姓无条件、无能力进入“特殊商品”这一投资市场领域。按理,邮票投资,本无适合阶层之说,本无投人多寡之分,本无时间之限,但却如金凤凰一样择木而栖。在当今的邮政柜台上,根本不能随时购买到敞开发行的新邮;邮票预订,也有了“限定5套”或者“限定1套”的枷锁。樊家成先生说,“邮票投资的大门紧闭着!”笔者是拍案叫绝的,真是一语破的,一针见血,精辟透彻!   

 

目睹2007年基金大热,许多人与笔者交流股票、基金、储蓄、邮票的异同,笔者的话自认很客观、很精辟:储蓄利息低,无人喝彩;股票操作难,百姓不宜;基金大众化,备受青睐;邮票不好买,高山仰止。不是吗?新邮预订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有时还要限定预订期限“一个月内结束”,加之数量限制不能敞开预订,造成邮票投资无门的怪异现状。让所有想投资邮票的人都去参与“二级市场”,去高价购买新邮、去炒作、去提心吊胆地干没有数的买卖,现实吗?看来,新邮预订限制了投资,邮市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招商引资的好政策。   

 

好在这种现象并没有影响百姓投资邮票的热情。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邮票仍是大众的投资的主要对象,每次新邮预订都会出现千人接踵的景象就是明证!每有暖风吹来邮市资金都是迅速聚集也是明证!     

 

邮品价格应该交由市场调节   

 

说开来,新邮预订的限制政策其实是管理部门救市的措施,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手段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从短期效应来看,限制预订的确能使一部分投机的人无法预订到足够数量的新邮,既限制了恶性炒作,又可使新邮避免打析噩运,且能够使预订者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体味到“赚钱”的喜悦。但这种作法却明显不合乎经济规律,间接地造成了中国邮市邮票发行伊始即大肆炒作的怪象,遏制了邮市稳健攀升、持续获利的势头。这种人为牵引经济发展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制约中长线投资的邮市运行方式,市场短期的虚假繁荣、长期的低迷不振和持久的恶性循环就是遭遇报复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的新邮预订办法,本质上还属于一种短视行为,表露出一种“别里科夫”型恐惧新生事物的心理,外现了管理者缺乏驾驭市场的自信、缺乏直面挑战的勇气、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邮政把邮票作为商品谋求行业收人的垄断特权,可能已经没有人再深恶痛绝了。但投资者购买邮票,无非是为了投资赚钱;百姓有钱可赚,也会反哺于邮政待业的发展;这是双向互利的,但对于邮政意义更为重大。既然“获得收益”是人们参与邮市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邮政主管部内就应该从根本上想办法促进邮市繁荣,从根本上想办法保证邮票的正常使用消耗和解决纪特邮票大量深幅打折现象,创造条件“富裕百姓”,而是在新邮预订的细节上纠缠不清!   

 

要记住,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绝不受任何组织、任何个人控制的。因为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才是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只有通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有效地引导邮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自由竞争的邮市上,邮票价格会随供求关系变化而灵活、及时地变动,并影响着供求关系,自发刺激着邮市管理的机制。可以说,在做好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任何一种资源的价格都可以由其调节。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鉴于此,要想真正搞好市场,搞好集邮,还是应多点长远目光,多研究点为投资大众办实事、得实惠的政策,呵护好市场,让投资者多得到实质性的利益。政策扶持应该多从废除各种限制、妨碍竞争的规定,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坚决遏制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而价格问题应该是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反不如都交由市场去调节。要相信:真正引入竞争机制,价格交由市场去调节,邮政部门、投资者的双赢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新邮预订不要堵塞了大众投资渠道   

 

有一份资料说:新邮预订是几乎每个国家邮政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集邮收人来源,因而各国都很重视通过新邮预订扩大业务量。大多数国家的新邮预订并不以年为单位,而是随时可以开始,甚至允许你可以指定从那一套邮票开始;中途可以随时退订某一套或全部,邮政部门并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可以随时对某一套喜欢的邮票即时寄款定购,哪怕你只是一笔小小的消费。至于订购的数量也没有限制,任何品种你都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订购量。对于量少品种也绝对保证预订户的供应,从不会发生克扣现象。只要在邮票的销售期内,所有订购的邮品都按照面值供应。一些特殊品种如大票幅的版张加上了一个大大的邮折加以保护,也绝对不会加价。有些国家的邮政部门每次给订户寄邮票时还会送上一些盖销票,在节日来临之际给订户寄上一枚贺卡,像真正在关心着你的老朋友而不是只知道榨取你钱财的商人。因此,新邮预订在世界各国都是备受欢迎的。这一理念上的差距,很值得我们深思。   

 

现今,集邮者都非常关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一个阶段以来,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鼓励、引导社会投资,以形成一个政府投资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局面。而且,的确已有越来越多的百姓体验到储蓄和投资这积累财富两大支柱的魅力,深刻理解“储蓄可以保存成果,但光靠储蓄并不可能致富”的道理,逐步树立了“只有适当地进行投资,才能利用已有的钱来赚取更多的钱”的理念,甚至陆续还会有人为获得预期回报而将货币投入邮票投资领域。笔者以为,对于邮政而言,此际更应多做引导、推动和服务工作,带动和引导更多的社会投资,鼓励投资者加大投资邮票的力度;更应充分发挥中介富民的作用,绝不可再继续自我设限,与政策背道而驰,堵塞百姓通过集邮致富的道路。   

 

中国的实践证明,邮市的盛衰源于政策的导向。邮政和邮总实际是非常希望邮品商品化和行业获利目的的。但多年闭关锁国,顽固地维持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多年全额限量预订新邮,无疑禁锢了集邮队伍的发展壮大,影响了自身收益;多年云雾罩顶,真幻神秘,自欺欺人,改变了邮票的基本属性,使其至今不能在邮政领域使用流通,使之成为地地道道的“特殊商品”。我们可以断言:新邮预订不放开,邮政收益受影响,邮人憋气怨言多,一举多失,这种政策是不合时宜的!   

 

换言之,每个人参与邮票投资的现身说法,作用绝不会亚于政策搔首踟蹰的调整和媒体声嘶力竭的宣传。邮政想要更多的人参与邮票投资,就万不可再固执地把持独一无二的垄断政策,万不可再把自己封闭在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之外;而必须“敞开”新邮预订的大门,把“预订”真正作为照顾时间紧、不能及时买到票品、无法确保系统收集的集藏者的手段;必须“敞开”集邮销售的柜台,为每一位集邮投资者提供逛商场选商品一样的方便。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奥运不干胶小版年末走强(宝 木)
下一篇:每周市场风云(宝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