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礼品需求锐减年册行情不再(大江南收藏)

[日期:2007-12-22]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江南客 [字体: ]

    12月上旬我们是乐观的,为什么?因为京沪两地市场传来的,多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如人气稍有松动,如成交有所放大,如许多品种的价格,在买盘暗暗增加的推动下,有一定幅度的上扬,等等。但是这种欢娱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进入中旬,表现欠佳的市场,又让参与者把眉头皱起来了。因为前期的市场热情,又遭到寒冬天气的扼杀,不少品种刚刚往上冲了一点小头,现在又老老实实地缩回到原地。   

 

按市场惯例,12月中旬,正是礼品需求旺盛时期,年册行情也应该开始大规模运作。但目前市场的表现,不仅让我们看不到一点年册行情的影子,而且还有江河日下的悲凉。参与大众一脸狐疑,他们不知道,这市场的轨道,究竟偏往哪个方向了。   

 

通常情况下,年册行情起于新年之初,其消费终端,是需要年末公关的公司、企业、机构等群体。其性质,是典型的年度礼品消费。由于前期礼品市场的市场主导产品是各类包装的邮册,因此每到年底,因年册需求(也包括其他题材性品种的需求)引发的年册行情,就会在12月初就会强势显现。其时间,大概在两个月左右,一直要持续到隔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可惜这种局面,随2008脚步越来越近,恐怕也越来越难以看到了。   

 

礼品市场走弱,年册行情的走弱,客观地说,在预料之外,也在预料之中,这是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前两年,礼品邮册是一花独秀,几乎是公关送礼的最佳选择。也正因为如此,各类名不符言不实的豪华邮册,大量泛滥于市场。邮册是越做越漂亮,但其中的水分,也越来越大。拿集邮者的话说,是“豆腐盘成了肉价钱”。由于制作方急功近利,因此在玩转了“豪华”二字的同时,也玩丢了这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尤其是近两年,它的市场份额,让更具收藏价值的金银币夺走了不少。   

 

年册行情的走弱,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者对年册需求,也趋于萎缩的态势。进入2000年,随更新的新人加入,集邮者的集邮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参与者,懒得跑集邮公司搞新邮预订,而是选择年底“一本年册,一收了之”的傻瓜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便捷,但收藏过程中的愉悦也被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目前市场的当红明星仍是2007新邮,如“嫦娥”,如“香港10年”联发张,如“六邮”双连张,如“建军”小版,如“17大”小型张等,但大多单套的新邮,则依旧在面值以下徘徊,其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如“舞龙舞狮”、“京剧生角”、“五大连池”、“香港10年”,包括“楷书”,跌幅都深探在20%以上。这种新邮打折现象,伤害了集邮大众的心,也带动邮市逐级下行。   

 

礼品需求向弱,带动年册行情走淡,年册行情的走淡,又拖累邮票市场下行,而且还加大了市场做空的气氛。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气淡薄,成交萎缩,价格低行的局面,就很难得到改变了。   

 

唯一能安慰的,是一些强势邮品仍努力地采取自救行动。其中“吉祥物”小版由83元上行到92元,“会徽”小版由105元上攻到115元,“运动项目”不干胶由28元攀升到32元。2007新邮的“嫦娥”,也由60元跃至80元,“17大”小型张从9元走高到11.50元。但这种局面,与往年12月红红火火的年册行情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礼品需求锐减,年册行情不再。2007邮市,恐怕注定就要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走到它的尽头。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邮资片反攻进行时(大江南收藏)
下一篇:彩银套币的集藏价值正逐步显现(大江南收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