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集邮,越想越不明白(集邮)

[日期:2007-12-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世界上的许多事你不想还清楚,越想却越不明白。

  就拿集邮来说吧,什么是集邮?现代的人们为什么痴迷于这玩意儿?有人会说:这些在集邮学教科书上都阐述得清清楚楚的。但拿教科书上的理论与现实中的集邮现象一比较,就更叫人想不明白。

  教科书上说,集邮是“以邮票及其他邮品为主要对象的收集、鉴赏与研究活动”,而邮票的基本功能是“邮资凭证,把它贴在邮件上,起到邮资已付的证明作用”。由此我们应该认为,“伴随着邮票的诞生而产生并发展而来的”集邮活动,收集的应是体现了上述基本功能——即在邮政通信中使用过——的邮票。但现实的集邮却恰恰相反,集邮的人们都是在邮票发行日去购买,买回后插入邮册完事,邮票既未盖销,亦无污迹,谓之“品相好”。这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呢?而邮政部门的做法也助长了人们的这种“集邮”行为。君不见在邮政局的邮政通窗口买不到J、T邮票,而在另设的集邮柜台上则凭预订证供应。这是买通信用的邮资凭证还是买紧俏商品?前几年中国大地甚至闹了一阵炒邮风潮,邮市上整盒整版的邮票在邮贩手中倒来倒去,有人因此发了大财,也有人则大亏其本。如此等等,是不是集邮活动的异化呢?

  教科书上又说,集邮有着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能陶冶人们性情等重大意义。由此说来,有着如此作用的邮票应该是充分发行,让所有集邮的人都能买得到,但实际上现在许多邮票(邮品〕并不是大多数集邮者能买到的,而邮政部门也常常 把一些“紧俏”邮品作为可居的奇货,实行“搭配出售”和幕后交易。这几年的集邮报刊上还常有文章抱怨“邮市低迷”、“邮价低迷”,呼吁减少邮票发行量以提高邮票的价格,“振兴邮市”。对此让人不禁要问:邮品的价值提高是靠在邮政使用过程中自然损耗还是靠人为减少发行量?集邮的目的的到底是“陶冶性情”还是“储蓄增值”?还有人说邮票发行量过大使中国邮票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太低,损害了中国邮票的“形象”。按此说法,那何不建议邮政部门发行邮票时把每一种都只印一套两套的,如此则何愁中国邮票不能创下天价来?但恐怕国际上也不会承认此种邮票吧?

  还有,对因集邮而来的集邮展览,教科书上说是有“促进国际集邮活动全面发展,向广大群众显示集邮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其作为一种爱好的魅力等等作用”,但从集邮报刊上对国际国内各种邮展的介绍和邮展评级标准中可以发现,邮品的“珍罕性”都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所谓“珍罕性”,无非是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其邮品数量不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也是寥寥无几,其价格则高得吓人。传媒常报道某某邮品以动辄多少万元的价格拍卖,这等邮品可谓极具“珍罕性”了,但一般的集邮大众却永远不可能拥有。那么,如果你不是大富翁,买不起昂贵的有“珍罕性”的邮品,则你的邮集就不可能在邮展评级中名列前茅。长此以往,集邮展览会不会成为有钱人玩的游戏呢?

  集邮让人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事还有许多,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人继续迷集邮、侃集邮,每月按时掏钱买邮票,甚至靠邮票赚钱吃饭。也许,现代社会已不能设想没有集邮;也许,没有集邮的世界将是荒凉可怕的。本来么,集邮作为一种人们闲时玩的活动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并在继续发展着,谁叫你多问多想呢?

  于是不想了,继续集邮玩邮票。

 

 

  (此文若干年前发表于《集邮》杂志,本人早已忘记,最近偶然在网上发现了,不知是哪位把它弄上来的,甚谢。现发于博客,以怀念某个流逝的岁月和某种心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邮票 关注三大主题(华夏时报)
下一篇:熊猫25周年金银币突然上升(如 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