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邮市低调谢幕。低调谢幕中的邮市,2007新邮又显得格外低调。回看春夏秋冬4个季节,从1月5日问世的“丁亥猪”到12月20日亮相的“运动场馆”,前后32套邮票,虽然或弱或强表现不一,但总体大势仍旧是一个“虚”字、年末为2007新邮大盘点,心情十分复杂,有一些欣喜,也有一些沉重。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的12月里,这些陆续亮相的新邮,在市场,表现说好也是好、说不好也是不好。
说好,几款题材可圈可点,设计新颖别致的品种,市价高高在上,参与者需要仰着脖子才能看清。12月末,最后亮相的“运动场馆”小型张,面值6元,市价最高冲到41元左右,接近于面值的7倍。不干胶小版的价格,在48元高位,也有少量成交。而11月26日问世,面值12元的“嫦娥”小版,从60元附近、一路走高到110元左右,成为2007新邮的当红明星。同样面值12元的“六邮”双连张,年末价格波动的区域,也在40元左右。“香港10年”联发张在31元附近有一定的成交。面值9.60元的“建军”小版19.20元面值9.60元的“邮政储蓄”25元,面值9.60元的“石湾陶瓷”15元,面值14.40元的“楷书”26元,面值6元的“17大”小型张9.20元等等,其表演,也算得上是“强劲”。另一款“十七大”小型张,12月也大放异彩,由9元直升至13元,在面值6元两倍的基础上,又弯了一个小弯。如果单以这些品种来评述2007新邮,那真是应了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叫“春光灿烂猪八戒”了。
说不好,基于两点:一、上述“强劲”品种,除“嫦娥”小版外,运行的基本都是“高开低走”统一模式。高开,朝霞满天,低行,暮色暗垂。之中大多品种,一路阴跌至12月中旬,全然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如“香港10年”联发张和“六邮”双连张,最高时分别冲到44元和55元,“建军”小版问世之初,也曾上摸到32元。但这些风光都仅仅为昙花一现,之后便弱势低行,渐渐的,就断了声息。年末统计,跌幅都在30%以上。尤其是生肖“丁亥猪”大版,问世后曾高冲到60元附近,春夏秋冬四季走来,居然一路下泻到25元左右,与其24元的面值,只一步之遥。而单枚套票的市场价,只有1.05元,低于面值12.5%;二、同样是2007新邮,其他常规版式的品种,基本都在面值以下徘徊。如“楷书”,小版表现虽然不错,但单套票的价格,只有5.60元,相对7.20元面值,跌幅达到了22.22%。其他跌幅在20%以上的新邮,有“京剧生角”(-22.06%)、“香港10年”(-23.08%)等。跌幅于10-20%之间的品种,多不胜数,如“李可染”(-19.94%)“三峡古迹”(-18.57%)、“建军80年”(一16.67%)、“重庆10年”(-16.67%)、“金湖”(-16.67%),等等,几乎占到2007新邮的一半。总体看,2007新邮涨跌比例,大概在1:2附近,甚至更高。
当然,因个别品种涨幅过大,加上新邮预订户赠送版,2007新邮总体价格还是向上翻红,包括“丁亥猪”小本票和赠送张的大全套年册,现价在240元左右,溢幅达到了37%左右。尽管如此,新邮形象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依旧无法掩饰。
分析新邮弱势表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邮本身吸引力不高,大多品种一问世就打折,而2007年度的集邮者,心态又处于低落期中的抵触阶段,自然追捧信心不足;二是市场表现稍好的新邮,价格又高得离谱,不要说短期上涨空间被封压,即便3年5年,也难看到起色。基与此,参与者对新邮不得不敬而远之,绕道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新邮炒作无利可图,短线运作者自然也不敢恋战。新邮也由此走进了绕不出的死胡同。
如何提高新邮的公信力?惟一可行的战略,恐怕就涟己以缩量来提高品质。管理层深知这一点重要性,2008新邮预订,已经采取紧急对策。从各地集邮公司传来的信息,管理层正大手笔运作严格紧缩的措施,借以提高2008新邮的整体市场形象。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3年5年后,新邮形象在集邮大众心中,会重新春光明媚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