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邮市却背道而驰,遭遇了“倒春寒”。在政策面长期利空,资金面严重匮乏,人气面急剧涣散的情况下,各种版块遭遇了空前的回调。在跌跌不休的背景下,没有哪个版块能独善其身,尤其是2008年新邮更是跌得惨不忍睹,截至撰写此文之时,今年共发行新邮9套,除了奥运题材邮票和小版张外,有8套邮票在打折(包括套票、小全张、套票版张、小本票),占发行总数的88.89%,尤其4月份发行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海南博鳌》、《千岛湖风光》3套邮票,跌幅高达25%,如此惨烈之状与2008年新邮预订时的一“证”难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除了货币紧缩、抑制通胀的大环境外,多年来新邮发行销售政策和纪特邮票使用规定上自身的不足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是新邮销售渠道不畅。多年来,在“预订与零售并举”的新邮发行和销售政策的大旗下,基本上还是靠“新邮预订”这条腿在走路,这条腿虽然病,但可以保证邮政一劳永逸,而新邮零售不是在“作秀”就是在“走过场”,其大量的新邮货源充斥在市场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想买的从正规渠道买不上,市场又是一个典型的炒新市场,刚发行的新邮在没有任何消耗的情况下就匪夷所思地升值数倍或数十倍,集邮者也只好望而却步。而公司利用手中的原始筹码,将价格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炒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并一次次诡异地获取暴利。而在零售点上能买上的新邮,比如2008年发行的新邮,一般在市场都是打折票,不打折是根本买不到的,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看来,如何捋顺新邮销售渠道,将预订和零售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是管理方今后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是用邮通道时常受阻。在通讯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寄信用邮的人本来就少,而邮政却还要为消费者用邮设置重重障碍。先是非常武断地将邮票分为寄信邮票和集邮邮票,将纪特邮票几乎完全剥离了邮资凭证第一属性的范畴(从发行、销售、结算、使用等多个环节),而是将派生出来的集藏功能无穷放大,以至于一些地方闹出了邮局工作人员不识纪特邮票的“黑色幽默”。为了局部利益,不顾消费者基本利益,一些邮局只用本局出售且邮票背面盖有戳记的普票,寄包裹可以用邮票尽量不宣传,不声张,知道的人似乎越少越好,而特快专递能否用邮票更是遥遥无期。物以稀为贵,没有实际消耗的新邮,在市场上击鼓传花,转闪腾挪,发行量就是存世量,且供大于求,即使是一时的火爆热炒,终究还是会陷入到打折的泥潭之中的。
其实,集邮不单单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集邮者既不愿看到新邮的暴涨,也不愿看到新邮的打折,而是希望新邮在实际的消耗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历史的沉淀之美,以及长期平稳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