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湖北造船厂退休职工向本报展示中山舰全套纪念封
本报讯(记者 望隽 韩立山 实习生 张文宇)“我收集了中山舰从打捞出水到修复竣工的全套邮政纪念封,其中有3套还是我和同事一起设计的。”昨日,武昌读者谢邦纯致电本报记者称,他是原湖北造船厂退休职工,曾亲眼目睹中山舰打捞及修复的全过程,并珍藏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珍贵邮品。
“修复”纪念封自己设计
62岁的谢邦纯是个集邮“发烧友”,现住武昌九龙井。这位曾在原湖北造船厂工作30多年的老计量员,有幸在1997年目睹了中山舰打捞出水的整个过程。
“能看到这艘一代名舰重见天日,人人心里都很激动。”谢邦纯回忆说,当时去看中山舰出水的市民可谓人山人海。为纪念这一盛事,同年,中国集邮协会与湖北省邮政局接连发行了两套纪念封,一套是“打捞封”,一套是“出水封”。
紧接着,破损不堪的中山舰被送进当时的湖北造船厂接受修复。“打捞、出水这两个步骤的纪念封都有了,如果‘进厂修复’这个环节没了,那真的太可惜了!”谢邦纯说,他当时就想,如果能有一套纪念封来完整记录中山舰从出水到修复这一历史过程,那就太好了。但事实上,邮政部门并未为中山舰修复专门发行纪念封。
为弥补这一缺憾,谢邦纯和同事陆文军商量,以湖北造船厂集邮协会的名义,自己动手,为修复中山舰这一历史事件设计制作一套纪念封。
接下来,谢邦纯、陆文军联手,一口气为中山舰设计了3套纪念封,包括“进厂修复封”、“修复开工纪念封”和“修复竣工纪念封”。
一年的收入全花在了纪念封上
“一般都是老陆负责摄影,我负责文字。”谢邦纯说,两人为这些纪念封倾注了大量心血。忙不过来的时候,谢邦纯只好拉上妻子帮他往纪念封上贴邮票。
这3套纪念封后来一共制作发行了约1.7万枚。“从集邮爱好者到各单位职工,想要这个纪念封的人特别多。”谢邦纯说,他和陆文军也为此自费投入了1万多元,以他当时600多元的工资,这相当于两人差不多一年的收入。
有一次,谢邦纯在邮寄这些纪念封时,被一位邮局工作人员看到,十分喜欢。谢邦纯当即送了他一套,这位工作人员后来将纪念封寄给了台湾的一位朋友。
再过几天,中山舰就要搬家了。对这艘国宝级名舰,谢邦纯有很深的感情。他至今记得,中山舰当年出水后在时间上有个巧合:打捞出水的时间是中午12点,进入船厂所在水域是中午12点,后来移入船坞,正好也是12点。“以后搬进了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回忆这段往事,勿忘国耻……”
谢邦纯说,老友陆文军现在深圳居住,他也一直关注着中山舰的近况。“前几天,他还打电话跟我说,中山舰又要下水了,你赶快去拍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