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哪儿错了(中国集邮报)

[日期:2008-05-23]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庄跃奴 [字体: ]

    笔者是个爱凑热闹的人,遇争执总想弄个究竟,心里也盘算出谁是谁非。《中国集邮报》上前不久关于“信卡”的笔锋相争,笔者也借个角落说上一段。   

 

文章争的是信卡之名份,也可看作信卡是不是收集信销票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信卡是邮政用品,它的出现使邮政用品多了一个被研究的种类,是好事。它的邮政价值本应与信销票的收集扯不上任何关系,让它们“两目怒视”的原因还是在邮寄使用上。不可否认信卡成了办刊者的热衷,它成本低的优势让普票退居二线,更别说编年JT票了。大量信卡出现在邮寄过程中,造成信销票的收集难上加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若说信卡是顽疾,是信销票爱好者的“梦魔”,那么今天我们恐怕真要好好探探路了,找找这“梦魔”之源在哪里了。   

 

成本已成为当前民刊编办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在实际过程中尤为突出。全国现在有多少民刊?恐怕不在少数,他们靠什么生存、发展?笔者相信单靠寥寥订户不足以支持所有刊务,一些大邮会每年仍显赤字,更别说那些小刊、小会了,主编个人贴补仍占多数,难怪都说办刊的都是“傻子”了。不考虑成本的办刊者才是真正的傻子,没有刊的立,何来邮的行?邮的行靠什么行呢?还是得用邮啊,票、封、简,还有“邮资已付”、信卡,无已不成可选途径。信卡的“奇特”造型促使其纵然间备受青睐,惹人关注,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它滥发滥制,才使其身价暴跌,对信卡的滥用,导致邮政用品的真正价值跌至谷底,一蹶不振。然而错,仍不在信卡,是它的不适时宜的诞生、流通、使用,才有今天的一错再错。   

 

造成信卡过剩的原因很多,造成信销票难收集的原因也很多,但问题的制造者却不应是其中任何一方,也不是邮人。市场的需求量饱和、过剩恰恰说明了一切问题。信卡的过度开发,造成市场饱和至过剩,实际消耗又慢,它只能被置于市场中,委屈待售。   

 

信销票要收集,新票必须有得买,有得卖,这样才能保证它的使用与收集。新邮的隐身苦了许多人,这样的“美娇娘”影迹到底在何处?   

 

“错”,终不在信卡,也不在“邮资已付”戳。笔者仍然认为邮资用品及邮资凭证必须要有实际的使用过程,才能显现出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祈愿信卡与信销票能各得其道!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投资还是押宝?(中国邮币卡网)
下一篇:市民竞相购买抗震救灾附捐邮票(衢州新闻网)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