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集邮遭遇一波三折
7月18日上午,记者在武警九江市支队五中队的营区里,看到七旬夫妇曾庆镖、朱美琍正在为官兵展示自己50年的邮集。50年来,他们收集了35套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方略、我军成长壮大历史、历届奥运会健儿风采、部队参与抢险救灾事迹的邮品,收集各种使用过的邮票5000余枚。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从2008年6月份起,这对夫妇把50多年收集的邮票,分类整理成10个专题,让官兵见证祖国50年的发展巨变,共同为祖国做贡献、为奥运添光彩。
曾庆镖出生于1932年,两岁就成了孤儿,在孤儿院里长大。他的两个叔叔在赣州市工人邮政局上班。有一次,他到叔叔家作客,看到叔叔家有好多邮票,上面还有毛主席的画相,非常漂亮,从那时起曾庆镖就喜爱上了邮票。
上个世纪50年代,曾庆镖在一家银行工作,来往信件较多。据曾老介绍,当时信件是由秘书股负责处理的。看到信封上的邮票,他心里痒痒的。于是,同在一起工作的妻子朱美琍请收发员帮忙收集邮票。经过积累,曾庆镖收集到的邮票越来越多了,几年间有几本信销票。
不久后,一纸调令让夫妇二人离开了银行系统下放到农村,加上邮政部门大量使用“邮资已付”和“邮资总付”邮戳代替邮票,信封上很少见到邮票,集邮就相当困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集邮爱好者的邮票被全部烧毁。曾庆镖把收集的几百枚邮票用牛皮纸信封装了起来,藏在自己的床铺下,才幸运地将邮票保存了下来。
1971年,“五七”大军收编回到城市安排工作,曾庆镖的集邮活动又开始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九江市成立了集邮协会,作为会员的曾庆镖集邮活动也越来越顺利了。
方寸之间天地宽
1993年,曾庆镖夫妇退休后,组编邮集要把邮品收集齐全,进行整理。因为受文革期间影响,缺少的邮票实在太多,为了配齐手头缺少的邮品,曾庆镖夫妇先后到美国以及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台湾等地的邮市,找集邮爱好者,找邮商,用现金购买或与邮友以票换票的方式进行交换。
几十年来,曾老很少买衣服,见到自己喜欢的邮票就会购买。记者问他集邮花了多少钱时,曾庆镖夫妇说从来没计算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机会的减少,到各地邮票市场寻找邮票的机会少了。于是,曾庆镖夫妇就到市集邮公司订购全年的编年票,也经常购买首日封、纪念封、邮资片等邮品。为了丰富自己的邮品,两位老人通过集邮报刊交换邮票,同时还举办邮展结识邮友。目前,曾庆镖夫妇认识世界各地的知名邮友就有30多位。
小小邮票传友谊
曾庆镖夫妇集邮50多年,他们把收集的邮票分成反映祖国历届体育盛事、体育运动会、爱我九江、伟人风采等10个专题,制作成张贴片展,让邮集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工厂和军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3年4月13日,九江市第一中学集邮协会成立。曾庆镖夫妇闻讯送去了三部邮集参展,一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体育专题展,该校师生看后,感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解放后蓬勃发展,从中受到鼓舞。
2005年4月24日,曾庆镖夫妇又来到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举办邮展,近千名师生到现场参观。该校美国教师查理德在看完组编的一部美国邮集《从USA方寸中走进美国美利坚》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来自美国的我,非常喜欢这些邮票,有些邮票是曾经看过的,很有欣赏价值;有些我在美国还没有看过,感到非常陌生,这太有意思了”。
采访结束时,曾庆镖夫妇表示,他们还有个心愿就是在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当天,把50多年的集邮在和中广场展出,让更多的市民感受祖国50年的发展变化。(九江新闻网讯 浔阳晚报 熊水彬 实习生 冀文龙 本报记者 葛先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