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是非:文化缺失的邮市难有大发展

[日期:2008-07-29] 来源:是非  作者:是非 [字体: ]
 

    这些年来,尽管也曾出现过短暂的高峰,但绝大部分时间里,邮市始终处于低迷和赢弱的态势中,投资者都在努力寻找其中的症结所在,发行政策、发行量、内部监管等,都可以算是重要的原因,但笔者以为,文化的缺失也理应引起大家的重视,缺乏文化底蕴的邮市同样难有大的发展:   


一、片面关注投资属性   


邮市从萌芽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由此也诞生了一大批的集邮爱好者,邮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但是,现在的邮市却几乎仅剩了投资市场的味道,应有的文化气息极难寻觅:邮政主管部门总是希望通过发行政策的调整、发行量的控制来促使邮市转强;市场人士和投资群体则往往将邮品作为投资的筹码,经常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大众则将邮市作为投资的又一选择,连基本的集邮知识都不具备,就盲目地冲入邮市搏杀。片面地强调邮市的投资属性、片面地关注邮市的投资属性,使得邮市的文化基础和氛围几乎荡然无存,从而出现了真正的集邮爱好者和邮市脱节的现象。   


以北京奥运会系列邮品为例子,真正的集邮爱好者难以从正常的渠道获得,而在邮市上则被炒得天翻地覆。为什么其他投资市场大多会有一个相当长的上升时期,而邮市的行情却总是那么少见、那么短暂?答案其实很简单,当邮市成为一个纯粹的投资场所时,它与其他投资市场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也就被削弱了,在各方面条件都无法和其他规范化投资市场相比的情况下,自然就无法与之抗衡。   


二、集邮队伍建设不力   


邮市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不断壮大的集邮群体,而集邮群体的壮大则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建设。尽管有全国集邮联合会和地方各级邮协,但知情者心里都清楚,真正能够保证协会正常运转的又能有多少。尽管大家也知道培养后备力量是根本性的问题,集邮也被称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但高企的邮品价格和在多元化生活方式中并不占优势的集邮,又真的会让多少青少年感兴趣。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尽管一直强调要设法解决,但在投资思潮占据主流的背景下,青少年如何集得起邮?在纷繁多彩的生活中如何引导青少年关注邮品进而喜爱集邮?如果我们仅仅是将邮市的投资属性展示给青少年,而不是着重将邮品的文化内涵传输给他们,那么培养集邮兴趣谈何容易,邮市发展的“新鲜血液”和推动力也就不复存在。   


三、投资心态非常浮躁   


目前邮市中普遍存在着浮躁心态,追求短期利益,炒作成为主要手段,一遇到行情变化,投资者的心理落差相当明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表面来看是邮市不景气所致,但深层因素依然是由于文化缺失,这并不是说投资者本身没有文化,而是整个市场缺少一股文化气息。文化至少意味着能从长远的、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因此有了文化氛围,市场心态才有可能保持平和。   


而现在,《抗击非典》小版能在短时间内冲上700元,也能在短时间内回落到350元,《奥运》不干胶一个月内价格由200元以上跌落到170元,类似的例子在邮市运作中举不胜举,无疑是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在左右着投资者,甚而在左右着整个市场,这其中所表现的就是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对投资规律的把握。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显然,文化是吸引人的首要因素,做足了文化这一文章,才有可能为经济、为投资营造良好的氛围、夯实坚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邮市现在确实相差甚远。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证报:港币奥运纪念钞遭市场狂炒 数日暴涨十倍
下一篇:汤成光:坚定信心,转变观念,迎接集邮辉煌的明天!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