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张健初:阻击“后奥运”现象

[日期:2008-09-02] 来源:张健初  作者:张健初 [字体: ]
 

    如果准确描述盛夏中的邮市,用“后奥运”三字恐怕是最恰当的。激情过后的冷却,火与冰的巨大反差,那种寂寞,那种无奈,那种潦倒,常人难以想像,也是难以忍受的。   


事实上这种“后奥运”现象,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已经显现,甚至更早,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奥运”系列邮品在入夏之初短暂活跃后,就步入了层层下陷的困局。如“奥运”不干胶,夏之初,曾想称雄邮市,做“庚申猴”第二,市场价也一度跃至200元以上。可惜呼应者寥寥,巴掌稀稀拉拉,不得已,只得退回到60元以下。火箭而上,滑杆而下,这过程,很有些夺路而逃的意思。细想之下,与游戏击鼓传花相似,至最后一棒者,视“奥运”不干胶为火球,一心急着脱手,什么价也顾不上了,甚至忘记了它本身应有的内在价值。   


而其他品种,在2008这个长长夏季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奥运激情之中,也显得了无生机。虽说市场喊价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基本都是一条向下的阴线,而且成交量几乎为零。往年歇夏,多少还有一场两场能为邮市带来清凉的暴雨,今年则不同,持续恒温,持续闷热,中间还持续着湿湿的潮气。放眼看邮市,根本找不到任何可圈的亮点。即便有一拨人潮涌动,不用看,肯定是“奥运”纪念钞在那里占足风头。市场的这种惨淡,人气的这种惨淡,更加重了邮市后奥运现象的寒意。   


随着北京奥运圣火熄灭,所谓“大行情”的动力不再,目标不再,期望不再,邮市下一步如何走,无论决策者、管理者、参与者,心里都没有底。现在摆在大家面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阻止,或者说有效减弱邮市“后奥运”现象。   


如何阻击?如何减弱?解铃还需系铃人,关键还在于参与者自己,在于参与者心态的调整。这个需要调整的心态,当然不是“收藏”的心态,而是“投机”的心态,也包括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邮市因集邮者拾遗补缺而起,也应该以集邮者拾遗补缺而兴。如果把集邮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平台或工具,那么邮市的起与落,就永远不可能避免。而集邮的凝聚力,也会在这种起与落中,逐步消耗,直到归零。2008邮市的衰落,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气的衰落,参与者一日日减少,参与资金一日日流失,成交萎缩。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反思,当集邮经济已经不能担当重振邮市重任时,集邮文化的魅力与威力,是不是就越发显得珍罕可贵?   


叫重振集邮文化也好,叫重振集邮经济也好,以“收藏”的心态打造邮市,让集邮者重新回归为邮市主人,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阻止邮市“后奥运”现象必须所做的努力。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周凤迟:“金牌”邮折大全套备受青睐
下一篇:方正:编年小型(全)张何去何从?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