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封发行两年了,虽然售价30元和50元不是小数目,但由于中奖率高,其价值和在邮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发行之初的被人冷落,到公布兑奖号码前的炒作,再到兑奖后奖品带来的实惠,幸运封已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不少用心的集邮者挖掘出若干不同寻常的“第一”,事实上也的确有好多可圈可点之处。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品种,应大力开发推介。不过,我觉得还有好多应改进的地方。
一是要切实立足实用。幸运封是邮政用品,应首先考虑它的邮政适用性,9元的面值显然离谱。封上印有“邮资已含挂号资费请按给据邮件交寄”,3.8元就足够了,却要多出5.2元。
二是要不断创新设计。幸运封的创意不错,里面夹赠的“贺新禧”小全张也颇具匠心。只是有些细节上还有再改进的必要,如封面上的传统标志“中国邮政贺年有奖信封”或“有奖幸运封”,不如直接叫“幸运封”更明确。里面小全张外折的叫法也值得商榷,2007年叫“贺年有奖贺卡”,2008年又叫“贺年有奖幸运封”,都不准确。它既不是“封”,也不是“卡”,而是“折”。封面说明文字“挂号条码粘贴处请按给据邮件交寄”也属多余,9元的面值,按挂号都超额了,还要按平信寄?另外,小全张应正规编号,形成系列,否则让人粗看上去像烟标。
三是应大力引导和宣传。2007年的发行宣传不到位,许多人不知道啥是“幸运封”,为啥叫幸运封,幸运在哪里。2008年的“三等奖为高附加值邮品”语意不明,“高附加值邮品”是啥?有多“高”?“附加”了什么?“值”多少?一公布结果,原来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丝绸小版张,却和2007年是一个系列,有些故弄玄虚。不如直接说明的好,让人明明白白消费。
四是积极完善兑奖。据报道,2007年幸运封的兑奖号码已被提前泄露,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这很不严肃,给幸运封蒙上了一层阴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兑奖时应采用加盖的形式,最好不要把信封弄残。挖一个大窟窿,“幸运”就被打了折扣,给人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2008年把兑奖号码印在了封舌,也不是很恰当,好多用邮者有撕封舌的习惯、一不小心就会把号码撕掉,那就谈不上“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