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头有一枚1981年发行的志号为J72的邮票,就可看到邮票名称和图案上标明的都是“国际残废人年”。这是历史的痕迹,抹不去的记忆。那时,社会和人们都把“残疾人”称之为“残废人”。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再也没有了“残废”的称谓了。从“残废”到“残疾”,一字之差,质的改善,充分体现了人权理念的改变,彰显着人性的升华。
邮票记录历史。J72《国际残废人年》邮票是一套为响应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残废人年”的决议和活动计划专门发行的邮票,共一枚。邮票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时代特点。邮票主题鲜明,内容深刻,邮票主图突出描绘了绿色地球背景下“国际残废人年”的徽志标识。徽志中间是两个人手拉手,象征着健康人与残疾人相互提携和帮助;两侧环绕着橄榄枝,象征着应该给残疾人创造一个和平生活的环境;徽志下方是三个不同肤色的人伸出同情、友好、支援之手。
现在看来,“残废”是20出纪80年代前人们对残疾人不公正的统称,也是对残疾人的一种不良心态。当然,坦率地讲,更多的人对“残废”、“残疾”不太了解,认为都是一码子事。因此,社会也好、媒体也好、民众也好,包括残疾人自已,都是以“残废”而称之。J72《国际残废人年》邮票只是一例,更多的如“残废证”、“残废军人”,甚至文件、决议、组织名称都是“残废者宣言”、“残废者十年”、“国际残废人年”等。
时代发展促进了人性理念的改变,人们认识到“残废”与“残疾”虽是一字之差,含义有着天壤之别。“残废”是一个很不吉利的称谓,是带有侮辱、歧视色彩的蔑称;“残疾”只是人体的一种遗憾,“残疾人”不是“废人”,不应构成人性的差异,贡献的差异。“平等、尊重、真诚”是人类社会交往最基本原则,多元共生,残健融合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主流,这是人权事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人性思维的升华。
在以后发行的邮资票品中,再也没有了“残废”这种带有贬称的词了,都是以“残疾”加以命名。如1994年发行的(1994-11)《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邮票;2003年发行的JP11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邮资明信片;2006年发行的JP136《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邮资明信片等。
北京残奥会为全世界的残疾人提供了一显身手的大舞台,也是人们感受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时刻。从某种意义来讲,残奥会比奥运会更能激发人性的精华,产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理的共鸣。今年9月6日发行的(2008-22)《北京2008年残奥会》邮票一套两枚记录了这一盛会,让我们拥有和珍藏。